弦子腔

弦子腔

弦子腔,陕西省平利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弦子腔,又名平利弦子戏,弦子腔流行于平利县等地。弦子腔的起源不详。据说清代曾盛极一时,光绪、宣统年间,应县一带尚有唱弦子腔的班社在活动。辛亥革命后日趋衰落。它的每个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作为“喊腔”结尾落拍,唱腔音乐中的民间说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丢腔干白”和“喊腔号子”,乐器中专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掺花击打拍节,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唱腔以平利方言为基础,风格独树一帜。 
      2011年5月23日,弦子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IV-153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利县文化馆、平利县红旗剧团获得弦子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戏曲名片

  • 中文名称弦子腔
  • 遗产编号IV-153
  •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申报地区陕西省平利县

历史渊源

弦子腔,又名弦子戏,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乐属板腔体。弦子腔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嘉庆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阶段,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平利女娲山下水田河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鸣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剧种精华,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在演唱落板时加上后台一齐吆调伴唱的喊腔,传名“弦子腔”。李敬模的创造,给弦子腔带来了生机。 
咸丰初至民国末期是弦子腔的发展阶段,清同治、光绪年间,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门师李均志,打破了“艺不外传”的家规,收授异姓弟子,并注重与其他班社交流艺技,使弦子腔由家传走向开放,至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平利县弦子腔皮影班社发展到14个,演职人员达百余,平利各乡及毗邻的安康、旬阳、岚皋、镇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为弦子腔活跃的区域。
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956年11月,县政府组织民间艺人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胡瑞红等参加省皮影木偶戏大赛,演出弦子腔皮影戏《沽酒》获一等奖;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聘请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等民间艺人,口述剧目及弦子腔戏曲资料,保存弦子腔古典剧目80多个;1960年3月,平利剧团将弦子腔传统戏剧《沽酒》改编为《三石二两七》作为“新搬上舞台剧种”参加全省会演,获得一等奖;1958至1964年,平利县剧团聘请李建德、樊礼三、柯洲庭等为师,带徒传艺,把弦子腔戏曲艺术改造加工搬上舞台,先后排演了《松岭钟声》《飞山堰》《九连珠》《拾玉镯》《两相喜》《追箱》《摘匾》等数十个大、小戏,省电台多次为弦子腔戏曲和民间艺人录音并公开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是弦子腔传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文化特征

弦子腔唱腔

弦子腔的音乐体制,介乎曲牌体与板式变化体之间,唱腔有四调:大腔、下调(又名二腔)数腔、娃子腔。另有七十二小调,其大部分失传,仅存的一部分是雁北民歌和牌子曲的组合,多数为曲牌体。现搜集到的有梅花调、咂咂咀、一江风、南罗子、闹红元、山坡羊、正调与罗罗腔的(数词)完全相同。弦子腔唱腔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组成,或由上下句加花变奏发展成多句式。吐字用方言,拖腔多加“哪衣咳”等虚字,唱腔结束时,往往用假声(俗称背弓音)唱高音尾腔。 

弦子腔乐器

弦子腔的伴奏音乐:分为文武场,文场为梆子、笛子、四弦、二胡、三弦、笙等。武场有板鼓、铙钹、马锣、小锣等。弦子腔伴奏曲牌亦较丰富,现有的是:“鬼拉腿”“八板”等二十余种,锣鼓经有:“急急风”“七锤子”五锤子”“披头”等念音亦为衣、扎、且、光等。 

弦子腔表演形式

弦子戏声调以平利地方语音为基础,音乐属板腔体,唱腔音乐中的民间说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丢腔干白”和“喊腔号子”,乐器中专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掺花击打拍节,都是弦子戏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有形式。 

弦子腔唱词

弦子腔唱词的基本结构,都是以下句接上句,每一段均以若干个上下句组成,其旋律结构须根据唱词的音节来具体确定。唱词既是戏文的主干,又是戏文的精华。传统的弦子戏当中,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浅显朴实且耐人寻味。其唱词的词格多以规范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仅有少量的三不齐长短句和散文句式。十字句的音节为“三三四”,七字句的音节为“二二三”。辙韵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上句落音于仄声字,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下句落音于平声字,必须押韵。 

代表剧目

弦子戏的剧目有四十多个,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整本大戏,又有生活小戏。经常上演的有《黑风山》《东台顶》《水牛阵》《张九成算卦》《桃花阵》、《桃园》《三山岭》《三孝牌》《凤鸣山》《金木鱼》《两狼山》《狮子洞》《白罗衫》(又名《审桃达》《七人贤》《乌玉带》《崔子杀朝)等。包括古代的《杨家将》《岳家军》《水浒传》之类的历史剧目。  

传承保护

弦子腔传承价值

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地方民间说唱到皮影戏改造加工搬上舞台,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符合中国戏剧史的一般规律,亦折射出同时期地域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平利弦子戏唱腔板式丰富,音乐旋律优美,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成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平利弦子腔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民大众“喜爱”两个字上。老百姓之所以喜爱弦子腔,是因为弦子腔戏剧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弦子腔传承人物

吴成全,男,汉族,2011年6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平利县申报。 

弦子腔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末期,平利县在“自乐班”的基础上组建了平利汉剧团,涌现了一批艺术骨干和优秀演员,推出了《老阴山》《松岭钟声》等一批优秀剧目。 
平利县政府成立平利弦子腔音乐人协会,将平利县剧团改为“平利弦子腔剧团”,培育新人,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珍品。正式出版《平利弦子腔音乐集成》,录制《平利弦子腔》光碟、音配像VCD。县文化馆设立了“平利弦子腔及民俗文化研究室”,县上设立弦子腔音乐发展基金,为弦子腔民间艺人提供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8月29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红旗剧院进行了对弦子戏录制启动仪式,当天在平利红旗剧院举行了庄重的开机仪式。平利汉剧团唱起了弦子腔经典名剧《二进宫》。 
荣誉表彰
1986年,弦子腔古典戏《拾玉镯》参加“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获演出一等奖;1997 年,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