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

木叶(中国古代诗词常用意象)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人物名片

  • 中文名木叶
  • 适用范围描写秋风落叶之景
  • 出    处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
  • 属    性古诗词意象

基本信息

“木叶”一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出处: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释义: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即“树叶”;  但在诗词中,“木叶”尤指秋天的落叶,且较之“树叶”带有秋风萧瑟的意境。
适用范围:描写秋风落叶之景。

文学特色

文学暗示

诗歌语言多有暗示,“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木叶”中的“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亦含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易使读者地联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给人“叶”因此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的感觉。以此达到暗示着落叶的目的。
“木”暗示了“木”的颜色。一般“木”的颜色较黯淡,且在触觉上更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的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词义辨析

“树叶”:与“木叶”相反,“树叶”都带有枝叶繁盛的联想。如:“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若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树”与“叶”的形象关联紧密且一致,故在艺术形象上,“树叶”与单独的“叶”字几无差别,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这个词汇就很少见了。
“落叶”“黄叶”:“木叶”更枯黄、干燥。如:“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而“落木”,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援用实例

“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许多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由此得到启发,并衍生出“落木”“高木”等新意象。
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