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奎(金铃魁)

01-12 2013 反馈
金金奎,男,晋剧丑角。原名金铃魁。生于陕西榆林府,出身梨园之家,后寄居张家口。父亲金喜京。

自幼随父学戏,四处献艺,在当时京、冀、晋三剧种盛行的年代,他有机会观摩、学习各剧种、各流派的表演艺术,这对他的深造起着很重大的影响。曾在大同、呼市、包头、太原、张垣、京津一带与盖天红、毛毛旦、太平红、筱吉仙、五月鲜、金铃黑、筱桂桃、十一生、南定银、董士元、丁果仙、郭兰英、牛桂英、李子健、刘玉山、水上飘、马武黑等同台献艺,花红叶绿,相得益彰。

他塑造出的丑角形象幽默、诙谐,袍带丑、方巾丑、小丑都演得精彩传神,他有许多拿手好戏,如:《绿判官》里的绿判官、《疯魔扫秦》里的济公、《梦鸳鸯》里的耶里鸿、《梅降亵》里的花尤金、《法门寺》里的刘媒婆、《困雪山》里的白太公、《万花船》里的蔡炳、《游龟山》里的卢世宽、《发财还家》里的老西儿、《茶瓶计》里的舅爷,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角色,都刻画得各具特色,栩栩传神,不仅令人捧腹大笑,并且还给观众留下深长的回味。

他戏路宽,不仅擅演丑角,生、旦、净、末也表演的淋漓尽致,多有风采。1920年春,在张垣大兴园反串露演《狐狸缘》中的四姑姑,娇媚姿态让人喜爱,唱做到家令人叫绝。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张家口解放,艺人翻身,文艺兴旺。他深得梨园同行信任,被推举为旧剧联合会五分会委员,在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王久晨等帮助下,先生在新编现代剧《枪毙白面犯》扮大烟鬼、《血泪仇》扮王保长,形象逼真,出神入化,深得各方面好评。

1946年,同水上飘、金铃黑、牛桂英、刘玉山、懿莲春、董士元等艺人,在北京吉祥、德益楼戏园献艺长达二年,班主戏霸赵步桥(汉奸、特务,1951年8月31日被我军管会枪决),吃喝嫖赌不谋正业,委托二货为戏班承事,二货自知剧务不精,请出金金奎掌班。他为众人生活所计,只得应承,又另请刘胜忠为小掌班,瞎公鸡跑腿应付日常锁事。

他为了符合观众逢年过节欣赏情趣,便请众名角精心排练,反串演出:《龙凤呈祥》(春节演)、《刘海戏金蟾》(端阳节演)、《天河配》(祈巧节演)、《嫦娥奔月》(中秋节演),引得观众赏心乐事,座无虚席。他还不时要求改进布景、灯光、道具,加强特技表演,充实演员阵容,使许多晋剧传统剧目去腐求精,常演常新,颇受京城老少欢迎。

建国初期,他虚心向新文艺工作者学习,合理运用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手法,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那个欺人太甚的酒色之徒绿判官,而且在《复郢都》剧中扮演的秦国使臣、《铡赵王》戏里扮演的灯官等配角,虽说只有几句台词,人物形象同样鲜明,给人印象很深。

1952年,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戏校前身)成立,他与刘明山、王桂兰、刘玉婵、赵科甲、刘玉山等名艺人,被聘为兼职教师,培育梨园新秀。1959年11月,年已66岁,张家口戏曲学校特聘任教,自此他脚踏实地为培养新一代晋剧表演人才付出了大量心血。

金金奎对表演艺术有自己精辟的见解,戏中的每一个程式,他都要找出生活的依据;每一个虚拟动作,他都要求符合生活逻辑;表现人物的情感,讲究注意分寸;表演亮相,讲究节奏神奇。在唱腔上他要求吐字真切、音色滑润、唱韵激动、腔调严谨,五音四法运用合理。在念白上,他提倡半京半晋,在晋剧的韵白中吸收京白的优点,柔和得天衣无缝,对于方言土语,他认为可用,但不能乱用,他说:“前台口说话众人听,一字错了理不通。”演员要特别注意纠正错字、讹音、口齿无力等艺病。

他很注意不同性格角色的刻画。比如,他对演好《女起解》里的崇公道曾有过这样的见解,他说,崇公道是个解差,旧社会有这样的话:“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这些人敲诈拐骗的很多,可是这个崇公道不能那样演,他是个心肠厚道、善于取笑的慈善老者,他的社会经历丰富,同情苏三的遭遇,是个正面人物形象。他走的步子应当是快步(表现健康的老人)、稳重(体现上了岁数的人)、手指曲硬(老年人骨节已僵)。心中纵有烦恼,脸上却乐观。当苏三唱道“洪洞县里无好人”时,角色心里就要想:我们洪洞县里好人可不少,我就是!怎么说没有?一路我对你怎么样?有了这些想法才能有戏,才能有感情。苏三苦苦相求唱道:“老伯老伯你是个好人”,他认为这句唱词里崇公道戏很多,他是这样表演的:先是眼神一楞,再用眼角连二赶三地瞟了又瞟苏三,同时随着音乐节奏,上身带着下身,做出起伏旋转的动作,然后不由喷口一乐。这就把崇公道由怒到消气、由消气到喜,并责备自己对苏三态度过分的心情表达得惟妙惟肖。

1968年去世,享年75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