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霞

04-29 819 反馈
刘凤霞,女,晋剧旦角。生于张家口近郊一户贫困农家。

未及满月,无力抚养子女的父母便将她送给了在张家口戏班打杂的刘宝山。1933年8月,39岁的刘宝山带着刚刚5岁的刘凤霞从张家口来到张北县,在罗长青等办的兴乐戏院靠把门收戏票养家糊口。

罗长青在当地人中称罗倌,祖籍山西天镇一带,幼年上坝,在张北承班领戏约二十年,尤以日军占领张北期间最为活跃,他的戏班演员阵容很强,可同时分二至三班唱,而且每班都配备有名的演员压大轴,在张北红极一时。还同杨新民等人一起控制俱乐部,操纵赌局,势霸一方。刘宝山来的这年,正逢黄德胜科班的娃娃们在张北民乐戏院唱戏,这班演员人年轻,充满激情,在舞台上生龙活虎。他们当中有二刀马的凤凰旦(王克安),唱花旦的孟昭义,唱花脸的杨胜鹏,唱须生的自来红(任胜俊)和十三红(李胜和)等,都是才华初露的梨园新秀。得养父把门收票之便,她可以自由出入戏院里看名角演戏。适逢当时已在张垣晋剧界颇有名气的女演员吉凤贞、筱玉凤、曹艳秀等常来张北兴乐戏院登台献艺,小凤霞常能看到她们精彩表演,天长日久,口传心会,小凤霞受益良多,对经常演出的如《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等剧目,她都能跟着哼唱几句,有时甚至是家里人等着她回去吃饭,她却在戏园里跟戏班人学唱,学戏班人绷腿,练身架,常常惹得养父生气。

1936年,年过五十艺名唤八仙旦的艺人来到张北兴乐戏院。她发现凤霞机灵敏慧,是个演旦角的好苗子,又看她知大识小,小嘴甜甜的很会讲话,便口授她《踢环》、《走山》两出小折子戏,她竟然是一学就会,表演起来像模像样,高兴得老艺人见人就夸她有出息。事儿很快传到宝山耳边,这位尝尽梨园行酸甜苦辣诸般滋味的老艺人,赶忙把女儿叫到身边说:“孩子听爹的话,咱不学唱戏,不学那个……”可凤霞却回答:“我要学戏,学好了挣钱养活全家”。她的话感动了父亲,父亲同意让女儿露脸一次。

年刚8岁的刘凤霞,身穿父亲托人赶制的小女衫,扮演《踢环》中的貂婵,生平第一次踏上了舞台,满心高兴而又有几分紧张。几句莺歌燕语般的坐场词念罢,正欲归座时,却因人小个矮上不去椅子,她便机灵地站在椅子前,还是管杂衣箱的老头大步跑上场,将她抱上了椅子,顿时逗得观众哄堂大笑,再看小凤霞却依然是不慌不忙,一板一眼,正儿八经的坚持演完了戏,她的那股可爱劲儿自然博得了满堂彩。但她的父亲刘宝山还是拿定主意,不让爱女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抛头露面。自幼酷爱晋剧的刘凤霞,又回归到“看戏”的小戏迷角色。

1939年9月,刘凤霞满11岁,在贫困中苦熬苦挣的刘宝山迫于生计,只好同意凤霞学戏。在当时的情况下,入梨园行学艺无师是要被人耻笑的,刘宝山为孩子请了一位名叫齐志刚的师傅。齐先生是山西汾阳人,早年曾拜晋剧名角棣泥旦为师,他本人的演技一般,不过是二流小生,可他对许多旦角戏,却了如指掌。正因为他肚里戏多,戏班内人称他是“戏篓子”。就这样,刘凤霞在张北罗长青的戏班里正式拜齐先生为师学戏,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自拜齐志刚先生为师后不久,齐先生就带她露演了一出名唤《花亭》的折子戏,散戏后,齐先生还没有卸装,就把刘凤霞叫到身边,一招一式为她做起了示范动作,又共同分析了这次演出的得失。在齐先生的精心传授下,刘凤霞又先后学会了《断桥》、《宝莲灯》、《藏舟》、《双官诰》、《捡柴》、《坐窑》等基础剧目。刘凤霞一边随师傅学艺,一边争取机会尽量多给其他名艺人配戏。从《教子》里的小丫环,到《算粮登殿》里的艳剑旦,都是她常演的小角色。对于每一个角色,她都能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品味和把握她们的心理,把一个个动作做到恰到好处。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一次她演出《莲花庵》扮演宝童,却因疏忽出场迟误场,齐先生当下毫不留情的严辞责骂了她,事后师傅也觉得不对劲,就又对她进行了耐心开导,情深意切地对她说:“唱戏的出将入相(上下场)就是上了战场,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小凤霞把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中,终身不忘。严师出高徒,在齐先生的严格要求下,刘凤霞在以后多年的演出中,始终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从1940年起,刘凤霞随师傅一起开始了走南闯北,搭班演戏的充满苦难的艺术生涯。先后流动到宣化、涿鹿、沙城、延庆、大同、宝源(今宝昌)、多伦等地演出,也先后加入过郭敬斋、张应海、刘廷献、罗长青的戏班。按触过晋剧名家李子健和筱金钟、筱金枝、筱金梅、彦章黑、马武黑、盖天红等不少名艺人。这都使刘凤霞眼界大开,并同时学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

1943年,齐先生和刘凤霞在大同旧戏院演戏,适逢晋剧名伶水上飘也同台献艺,刘凤霞亲了睹这位晋剧老前辈的表演和扎实的基本功,大受感动并由衷地敬佩。恰好在水上飘演《黄河阵》时(他扮演三肖),又提出让刘凤霞配戏扮演二肖,刘凤霞欣然同意,此后由水上飘、刘凤霞和扮演大肖的苏玉兰同台演出的《黄河阵》在大同大获成功,刘凤霞在演出中得以尽展所长,且与水上飘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一时名扬雁北。

1944年,在张垣的王桂兰不堪忍受苏大有戏班里的窝囊气,连夜出逃,住进了罗长青罗倌的戏班。刘凤霞和王桂兰这一对晋剧姊妹花,终于走到了一起,很快成了好姐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坝上草原也相继获得了解放。八路军来到了张北县,刘凤霞、王桂兰和许多艺人也沉浸在这胜利的喜悦之中。人们看到八路军待人和气,不但不轻视艺人,还教大伙唱歌,并帮助他们排戏,他们开始感到,穷人出头的日子到来了。过去对恶棍、无赖敢怒不敢言的刘凤霞和王桂兰这一对晋剧姊妹也敢在人前讲话了。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一年9月张北县成立了艺人们自己的组织——民众剧社。在剧社成立大会上,艺人们一致同意让苦大仇深的王海亭和任胜俊担任正副主任。在艺人们欢庆翻身的日子里,刘凤霞和王桂兰眼睛里充溢着激动和幸福的泪水,她们干得更起劲了。她们一起去街头宣传,演出《夫妻识字》,一起去农村、厂矿、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血泪仇》,在党派来的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剧社先后赶排出《贫女泪》、《锯碗钉》、《蒸骨三验》等时装剧目,同时又加上演出了《红蝴蝶》、《打金枝》、《忠保国》等传统剧目。刘凤霞和王桂兰姐妹在每场演出中,无论观众多少,都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仅受到了部队首长称赞,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6年10月9日,刘凤霞在家中养病,一位部队女同志来家中看望她,并给她全家读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解放区的种种阴谋行动,突然外边响起了敌人的飞机声,又接连响起炮声,那位女同志临走时安慰刘凤霞说,你们不要怕,要相信共产党不久就会回来。刘凤霞心情沉重,恋恋不舍目送这位女同志远去,城内的战斗已激烈进行。当天下午,国民兵骑兵部队进入张北。塞外重镇重新陷入血腥和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革命者,也仇恨为八路军办事积极的艺人。不久,刘凤霞的养母在惊吓中去世了。面对自己情深谊重胜过亲生母亲的老人,刘凤霞悲痛欲绝,她从头到脚一身白,披麻戴孝为家人送别尽孝。而那些经常来戏园起哄闹事的国民党官兵,却趁火打劫,闯入刘家,指名道姓要身穿重孝的刘凤霞登台演出《打金枝》,心情极度悲痛的刘凤霞,百般无奈被迫上场。戏终人散,戏友们给刘家父女出主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刘家父女连夜逃离张北,当敌人发现凤霞父女逃走时,一个敌军官气得跺着脚大骂:“找见她非打死不可”。跑回张家口的刘宝山、刘凤霞父女,在这里不敢久留,便直奔暂三军剧团找戏班好友商量,因暂三军剧团有傅作义部军长安春山支持,属下不敢轻举妄动,经戏友介绍,父女俩得以在一个国民党师部剧团暂避。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www.wwdoa.com/2013/1217/13424.html 张家口张北晋剧名伶王桂兰、刘凤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