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自觉-真书与钟繇

在魏晋书体演变归结过程中,钟繇无疑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 人物。作为三国时期魏国最著名书家,他的书法及其所创立的楷书 对东晋及以后的南北朝书法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为二王父子 的出场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享年79岁,其曾 祖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为郡功曹"。 祖钟迪,以党锢不仕。汉末钟繇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 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李催挟持天子,钟繇与尚书郎 韩斌同策谋,汉献帝得以出长安。繇因功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 仆射、封东武亭侯。在汉末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的环境下,钟繇善 于审时度势,在大事上做出准确判断,曾在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的 危急关头,送给曹操一千余匹战马,曹操感激零涕,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三国 志·钟繇传))。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曹丕称帝:钟繇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文帝特赐给"五熟 釜",并将他与司徒华猷、司空王朗作为先世名臣对待,对左右群 臣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明帝时,进封定陵侯,迁太 傅,人称"钟太傅"。

钟繇作为朝廷的重臣,其一生主要精力应该是放在政治上的, 故其善书之名(三国志)本传居然只宇未提,被其政绩所掩。现在 我们讨论钟繇书法,只能通过其它一些途径来获知其准确的消息 了。宋陈思{书苑菁华)卷首辑录秦两汉魏四朝书家用笔法中云;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大祖、 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耙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 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三日,其胸尽青,固呕血。太祖 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 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痛,一 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quot;岂知用笔而为佳 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 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 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 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广繇解三 色书(按:即书史所言钟之三体书),:然,最妙者八分也。 点如山摧陷,撼如雨骤,约动如丝,轻重如云雾,去若鸣 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 矣。 类似的记载还有释适之《金壶记》所记: 繇同胡昭学书十六年未尝窥沪。 繇与予会论曰。"吾 精思学'韦三十年;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 表,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晋人虞喜(志林》记载: 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 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其冢,遂得之;

以上所引几段文字大致便是有关钟繇的书法记载。细察之下, 我们便可发现其中有些记闻的可疑之处,如据史载,韦诞生于东汉 灵帝先和二年(179),卒于魏齐王嘉平五年(253年),而钟繇则卒 于公元230年;远早于韦诞,如何能"阴令人"盗其墓呢?故此段 文字的记载文本--陈思《书苑菁华》记述的,真实性便很小了,但 也很难说这是毫无所本的凭空编造;因为其中许多史事均见手正史 和书史记载,而且在晋时已有虞喜·《志林》记载了这段传闻,所以 钟繇向韦诞苦求蔡邕笔法也许完全是夸大神化了,表明了当时人对 笔法的神秘感。但魏初人学书很难不受东汉末年书法大家蔡邕的影 响,韦诞又是钟繇同时代人,又同在曹魏集团供职,所以两人探讨 笔法倒是极为可能的,同时这些材料历代相传,已经具有了某种约 定俗成的文献价值。
这些记载中,值得重视的有这样二点:其一是钟繇第一次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论书主张"用笔者天也,流美者此地也",他以"天" 与"地"分属"用笔"与"流美",显然出于(易传》以来的自然 元气说, (淮南子,天文训)有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 浊,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骡,虚彝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未易,重浊 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王充(论衡·骨相)中云:"禀气 于天,立形于地。"从天地来谈书法艺术之创造,显然与东汉蔡邕 (九势》中著名论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 即生,形势出矣"一脉相承。古人以为天地的形成天在前而地在 后,天定而地成,天是无形的,清气所化,地是有形的,重浊的。 钟繇此句话的根本意义在于指出书理之于书法创作,正如元气化为 自然万物而有万物之美一样,用笔方法是隐密的,必须长期探索方 能解悟,而付诸笔墨的则必定表现在书法的美感之中,因而"用 笔"与"流美"是互为表里的。这和庚肩吾(书品)中评钟书"钟 天然第一、工夫次之"也可互相印证,集中反映了钟繇高度重视用 笔的重要性。
其二,钟繇关于自己;精思学书三十年,……画地广数步,卧 画被穿过表"的自述,与史载钟与胡昭俱学于刘德升行书的说法相 吻合。此学书之艰苦同汉赵壹(非草书)中对当时人狂热学草书的 描写是极为类似的、,其中。"每见万物,皆画象之"这句话,显然同 蔡邕(笔论)中"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 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的思想颇为接近,可知这种追求自然美,'追求个性解放的主张是魏 晋时期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唐代虞世南(书旨述)中云: 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曾(喜)、蔡(邑)。 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 说明钟氏行书师从刘德升,又从曹喜、蔡邕两位篆隶大家处得 笔法,而他兼习新体行书与旧体篆隶的根本目的在于将自己一生的 主·攻目标定在当时还很薄弱的新体--真(楷)书,他之精研笔法 甚至不择手段也正说明了他继承传统的严肃态度。唐张怀璀《书 断》评其曰"太傅虽习曹、蔡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得神 妙","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宋(宣和·书谱·正书叙 论》中也云; 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 者,今之"正书"是也。人即使之,也遂行焉。于是两汉 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 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应该指出,钟繇韵学书之路与主攻目标的选择是极为自觉的, 他能在东汉末年狂热的草书风潮中明智地独辟蹊径专攻真书,是经 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的,这在有意无意间也顺应了文字变革的潮 流。唐张怀璀(书断》评其书曰: 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 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课无际,古雅有余。秦 汉以来,一人而已,……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 书则卫、索之下。入分别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

高度肯定了其在书史?正书之祖"的地位。故此,钟繇对楷 书、行书书体的发展,无论在文字学角度还是书法史角度观照都具 有伟大的变革意义。正是在他这儿,建立起了与以往绝不相同的新 体楷书为主流书体的书法体系,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划时代 的贡献,最终自己也成为与张芝、·二王并列的书法大师。

钟繇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他一生韵书法创作也与其政治活动紧 密联系在一起·,南朝刘宋时羊欣《采省来能书人名》中载: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此也;二曰章程书。 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 人所善。 所谓铭石之书,即铭刻于碑上的文字,也即东汉时极为流行的 分书(隶书)。这是其承继蔡邕正统书体的表现。所谓章程书,也 就是政治文件,张怀罐《书断》云"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 章程书",便是钟繇传世的绝大多数奏章如《贺捷表》,《荐季直表》 一类书体,也即其自创的新体楷书。所谓行狎书,又作"行押书", 即行书"相闻者"也言信札,这是钟氏同胡昭同学于刘德升后发扬 光大的书体。钟繇三体书都有极为明确的政治实用功能。现传钟氏 书迹,已无一件真迹在世,除若干书信外,主要是各表"记, 铭石书也多无踪迹,章程书与行狎书则尚能从《淳化阁帖》和其它 一些刻帖中看到,大致有十种:即《荐季直表》、 《墓田丙舍帖》、 《贺捷表》、《宜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白骑帖》、《常患 帖》、《雪寒帖》、《长风帖》,其中除开《长风帖》为典型的行书作 品,《墓田丙舍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为行楷,其 余皆为楷书,故后世人称其为楷书之祖是不无道理的。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贺克捷表》。此帖源远 流长,自梁至唐宋,均为御府藏品。宋《宜和书谱》载其为御府所 藏钟繇正书唯一墨迹,为其68岁时所作,内容为他得悉孙、曹联 军破获蜀将关羽的贺捷奏表。钟繇71岁时还写下了两篇名帖,一 为《荐季直表》,一为《宣示表》。《荐季直表》是钟氏向魏文帝推 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存墨迹本,唐时藏内府,北宋米芾曾 过眼,南宋时为贾似道所有,元时在陆行直家,清时再人内府,刻 人《三希堂》法帖,列诸篇之首。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 时为一英兵所劫:后为广州岳雪楼主孔广陶购得,再转收藏家裴景 福之手,后为人窃去,埋人地下,待掘出时已靡烂不可收拾,一代 绝晶遂永绝人间,幸王壮弘先生1984午在《书法》杂志发表了其 收藏裴氏留下的该帖黑白照片,此帖气息淳古,朴厚古拙,陆行直 跋曰: 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 女之态。 袁泰云:"无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 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故王世贞以为此帖显世以后, "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 《宜示表》为钟繇另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名帖,最早提及此帖的 是南朝齐王僧虞《论书》: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 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表》藏衣带中。过江 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 爱,遂以入棺。

这样, 《宣示表》真迹既已人棺,世传此帖只能是临摹本了。 故尽管该帖与《荐季直表》出于同一年;但与王羲之小楷如出一 辙,此帖纯朴浑厚,格调高古,点画圆润,当为羲之临本无疑。

从以上介绍的三帖,我们可以明晰地发现,《宣和书谱》高度 评价"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的(贺捷表》当为真《楷)书开创 第一帖,(荐季直表)为钟繇留世的唯一照片墨迹,《宣示表》则是 其直接影响王羲之开南派书风的奠基之作。此三表已经彻底除去了 隶书时代扁平的形态特征,如果我们以这三表与东吴木筒早期楷书 相较,便可看出钟氏楷书已经明显消减了隶书波磔之势,从字法上 改变了尚扁尚平的书体,从章法上改变了行窄字宽的布白,笔法上 运用了一拓直下的过折法,改变了蚕头雁尾的用笔方法,充分表现 出魏晋时代"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美学追求。当然,与后世二 王楷书相比,钟繇真书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偏扁,尚存隶意,笔画较肥厚,字的重心偏低,用笔尚嫌滞重,主笔横画通 常写得较长,这些不成熟的地方被后人视为钟氏一脉楷书的独特风 格,尽管不如晋唐小揩工整成熟,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恰如庾肩吾《书晶》所评:"钟书天然第一,功夫次之".我们今天看似简单的一些变革,在文字学史上却往往"是惊天动·地的创举"。钟繇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在从隶到楷的转折中,敢于戛戛独造,正是对当时"隶书天下"的一种叛离和反拨。
钟氏的行书比较接近楷书,《墓田丙舍帖》、《白骑》、《常惠》、(雪寒》数帖都介乎行、楷之间,这很可能也是他的一种创造。卫 恒《隶书势》说钟氏、胡昭两家行书, "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 小异",恐拍正是指这点而言的。至于传为钟繇行书刻于《淳化阁 帖》中的《长风帖》,历来鉴赏家如宋之米芾、黄伯思等人俱认为 是"齐梁人或为王蓑之临本,固其书风妍媚,已非钟氏古朴风 气,而与王书相类,故应为羲之临作。

钟繇在书史上历来与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并称"钟张"、"钟 王",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偶然的。他师从曹喜、蔡邕,全面继 承隶书传统,刻苦探究笔法,他之成功固然有其极人臣之尊的政治 地位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明智地在东汉末年草书热潮中冷静地 觉察出文字变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并主动、自觉、全面地投入到真 (楷)书、行书的创制中去,这不能不说明他具有同时代任何书家 都不能比拟的决心和勇气。非钟繇不愿步草圣张芝后尘,实不能 也。由于钟繇的努力,使得后世的二王新体书有所依傍,从而开启了晋代行书、唐代楷书的繁荣局面,钟氏于书史功莫大焉。正是其 以楷、行书作为开宗立派之根源,方才使得他立于千古不败之地, 并作为楷书开山鼻祖与书圣王羲之并列。

此外,历来后人评钟书总爱以茂密、天然作为其艺术特质,如 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 "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又《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元常谓欧剩? 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 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梁庾肩吾《书品》也曰:"钟天 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其实钟繇创 代,故书中质朴之风肯定甚于--/E, "新妍"以二王为参照系转为 "古朴"了。又因钟书尚处草创阶段,有些地方尚不成熟,如主笔 横画通常较长,结体扁平等,但字里行间却无丝毫做作,达到了 "无意予佳乃佳"的境界,无形之中造就了其无雕琢之美的天然意 趣。其实,尽管楷书在钟氏手上尚处草创,没有二王的高度成熟, 完美,但若没有钟繇的传递则很可能便没有了二王父子的最后成功。

同时,钟氏古朴稚拙的结字,书取横势的章法,在后世也另开 一路与--:E优美典雅书风相异的"拙朴"流派特征。后世的二王部 分作品,宋之东坡,元之倪云林,明之黄道周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 了这种风格特质,故钟繇的贡献不仅在于开启了一个以楷书为"龙 头"的书法时代,也以其特有的形式风格为后世书家树立了一个与 二王不同的审美形象,并逐渐演化为另一脉文人书法流派--钟氏 书法流派,这是尤其值得重视的现象。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