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到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尽管后来各朝各代的书法家擅长篆、隶、章草,但毕竟是个别的,只是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而真、行、今草,已为上下所接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同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共赏的标准。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著名的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光辉时代。

三国的刻石

魏蜀吴三国鼎立,只有四十五年的历史,三国石刻承东汉余绪,然而,立碑之风衰竭。建安十年(205)曹操以当时葬礼过繁,曾下令禁止制造石兽、碑铭,自次以后,碑刻减少,但并不因此而完全绝迹,仍旧有不少重要的碑刻。如魏的《上尊号奏》、《受禅表》、《范式碑》等,吴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等,蜀无石刻流传。在这些碑刻中大多数是隶书体,然而与汉碑不同,其实正是行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之际,隶书中楷书笔法成分加强,在这些典章巨制的碑刻中也能够透出消息。自魏至明,再也没有写出汉碑隶书的风韵,然而,三国时的魏隶其飘逸拓展不及汉隶,然茂密浑穆、整严浓丽,却为两晋南北朝隶揩的渊源所在。


上尊号奏



受禅表碑

魏晋木简、写经

属于魏晋时代的木简,大多数是从古楼兰遗址,所发掘出来的。在20世纪初,为斯坦因等及我国西北科学家考察团先后在楼兰故址及其周围的地区内发掘出甚多的木简。

这时的书迹与前代的简牍书比较,就是带有波折的隶书,几乎完全灭绝,而行揩、行草、草书为多。从其遗迹中可以充分证明现代传世不多的魏晋法帖或墨迹,如钟繇宣示力命、陆机平复,以及王羲之诸帖,都是可以互相印证。魏晋时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重。于是灵魂不散、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佛教得以大为流行。开窟造像、镌刻铭记和颂扬佛教的丰碑应时而起,写经祈福的活动盛极一时,这些活动客观上给书法的普及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另外,北魏龙门造像铭的镌刻、规模巨大的泰山《金刚经》等,也都给书法艺术发展史留下珍贵的遗迹。



金刚经

墨迹

一、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两晋时期的留存至今天的墨迹大多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的书法家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用笔挺健、朴拙。 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韦诞、皇象、卫恒、索靖、陆机等,并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



平复帖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工篆隶、行草,尤以楷书擅名。有《荐李直表》、《贺捷表》、《宣示表》、《力命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众帖中。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尤精题署。《四体书势》谓"魏氏宝器题名,皆诞书"。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吴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篆隶、章草,时有"书圣"之称。传为皇象作品有《急就章》,今有刻本流传,《天发神谶碑》传为其手书。

索靖(244-303),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姊之孙,亦擅章草,传张芝草书而变其形,传世有《出师颂》、《淳化阁帖》刻有《七月》等帖。

陆机(261-303),  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章草,有真迹《平复帖》传世,此帖曾在《宣和画谱》中著录,此帖和流行后世的刻帖中的一般章草不同,与王羲之的草书也不同,由此可以窥见西晋草书的真貌。

流传至今的东晋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王羲之及王氏一门书家,为书法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 军",早年学卫夫人,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秦篆、汉隶及六朝碑版之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妍美流便的新体。有"书圣"之称,书法特点是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帖中,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谢》、《丧乱》、《孔侍中》、《初月》、《快雪时晴》、《兰亭序》、《上虞》、《十七帖》、《乐毅论》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自幼从父学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与父并称"二王"。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芝、王羲之的书法衣钵。并一改当时的古拙之风,用笔英俊豪迈,饶有逸气,赢得了"破体"之誉。存世的墨迹有《鸭头丸帖》;小楷有《洛神赋》刻本,因残存十三行,故也称《十三行》。另有《中秋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等,其中《中秋帖》为《三希堂法帖》之一。

与二王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卫铄、王珣等人

卫铄(272-349),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因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所以卫夫人书名传之久远。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

王珣 (350-401),字元琳,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和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乃族兄弟。珣之书法行书尤佳,传世作品有《伯远帖》。

二、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迹主要体现在羊欣、王僧虔等著名书法家及南北朝的写经中 羊欣(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书法亲授于王献之颇具神韵,当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王僧虔(426-485),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并深受其影响,最善正行书,丰厚淳朴而有骨力,为时人所推崇,影响至唐宋。传世书迹有《王琰帖》。书品着有《书论》等篇。

南北朝时佛、道两教空前发展,它们的思想道义宣传,适合了当时希望过安宁生活的人民大众,特别是给下层的僧道和广大的写经生们造就了书写经卷的机会,致使我们今天能够见到南北朝的经卷。此时的写经书体与同期士大夫阶层的书体很不一致。如敦煌出土的《华严经卷》,字体大都是扁方形,竖笔细,横下笔不顿,但收尾重而上挑,有点象隶书。实际上未有中锋和回笔,不讲究间架结构,随意落笔,似不经意。



钟繇 荐李直表



钟繇 宣示表



黄象 天发神谶碑



王羲之 兰亭序(局部)



王献之 廿九日帖



王献之 中秋帖

南北朝的碑刻

一、南朝碑刻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的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的。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此碑与东晋大亨四年,即:405年的《爨宝子碑》并称“二爨”。爨龙颜活了六十三岁称“大爨”,爨宝子活了二十三岁称“小爨”),齐《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瘗鹤铭》、《太祖文皇帝神道阙》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为最著名。前者是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后者刻在山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 。另外,还有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爨龙颜碑》



《刘怀民墓志》
二、北朝碑刻

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由于北朝不禁碑,因此,其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彩,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着隶书的笔画,《太武帝东巡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439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随着起了变化。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也大为兴盛。这些造像、造像碑大多有题记,书法艺术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最著名。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等名目。

在太和以后又出现了象:《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等著名的碑刻。北朝的碑刻书法艺术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北魏碑刻书风大体上可分雄强、秀丽两大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北朝的摩崖石刻著名的有北魏的《石门铭》、《论经书诗》等,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

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出现了《元简墓志》、《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刘玉墓志》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墓志书法艺术。北魏以后的墓志书法渐趋疏宕平整,北魏的茂密浑厚的风格已渐趋消失。


中岳嵩高灵庙碑



牛橛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



张猛龙碑



杨大眼造像记



敬使君碑



石门铭



刁遵墓志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