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创变的理路——从形式构成角度的分析
作者:刘宗超
摘 要:在当代书法创变过程中,作为作品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形态成了创变的焦点。于是,对汉字形态在书法创变中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我们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本文把当代书法创变的理路归纳为六类方式:传统“写字”式的创作、字形的丑化处理方式、图解字义式的创作、文字实验、汉字的空间构图式创作、观念式创作。本文对以上六类方式分别进行了剖析,并从美学角度对今后书法创作走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当代书法 创变 理路 形式构成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书法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进程所决定的。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处于激变状态。以“和谐”为最高标准的传统书法,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创变。
书法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过程中,作为自身艺术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无疑成了一个焦点。“汉字”在形态上能容纳多大程度的变形?它是不是书法创变的“底线”?这是致力于书法创变的书法家们所面对的根本问题。一方面,思想文化的剧变,并未引起大部分人从事书法态度的改变;他们坚信,“不写汉字,就不必叫书法”。另一方面,部分书法家在时代精神的激励下,努力探寻着能表现当下时代精神的新的形式语言(与传统书法面目有明显不同的现代形式);他们大多以对书法艺术本体的置问为前提,层层剥离着汉字的实用因素(表现为对汉字的符号性质的破坏)。这样,对“汉字”在书法创变中的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综观当代书法创变历程,“汉字”的生存状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类方式中。
一、传统“写字”式的创作
传统书法有着丰厚的艺术传统,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故长期以来的演变以极稳定的传承性为特点。近20年中的古典派书法家,其创作便是在酷守汉字规定的前提下,在历代法帖中做着新的“排列”与“组合”,他们的作品仍在“继承”或“补充”传统中缓慢发展。当然,这种“继承”或“补充”仍能产生与古人与今人不同的细微变化,可以稳妥的做下去。古典派会永远有它的市场。这个创作群体以老一代书家为代表。其创作路子基本上延续了清末以来碑帖结合的方式,而又努力与前人及同时代人的面貌拉开距离。 陆维钊、王蘧常、沙孟海、萧娴、陶博吾、沈延毅、陆俨少、
摘 要:在当代书法创变过程中,作为作品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形态成了创变的焦点。于是,对汉字形态在书法创变中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我们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本文把当代书法创变的理路归纳为六类方式:传统“写字”式的创作、字形的丑化处理方式、图解字义式的创作、文字实验、汉字的空间构图式创作、观念式创作。本文对以上六类方式分别进行了剖析,并从美学角度对今后书法创作走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当代书法 创变 理路 形式构成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书法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进程所决定的。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处于激变状态。以“和谐”为最高标准的传统书法,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创变。
书法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过程中,作为自身艺术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无疑成了一个焦点。“汉字”在形态上能容纳多大程度的变形?它是不是书法创变的“底线”?这是致力于书法创变的书法家们所面对的根本问题。一方面,思想文化的剧变,并未引起大部分人从事书法态度的改变;他们坚信,“不写汉字,就不必叫书法”。另一方面,部分书法家在时代精神的激励下,努力探寻着能表现当下时代精神的新的形式语言(与传统书法面目有明显不同的现代形式);他们大多以对书法艺术本体的置问为前提,层层剥离着汉字的实用因素(表现为对汉字的符号性质的破坏)。这样,对“汉字”在书法创变中的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综观当代书法创变历程,“汉字”的生存状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类方式中。
一、传统“写字”式的创作
传统书法有着丰厚的艺术传统,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故长期以来的演变以极稳定的传承性为特点。近20年中的古典派书法家,其创作便是在酷守汉字规定的前提下,在历代法帖中做着新的“排列”与“组合”,他们的作品仍在“继承”或“补充”传统中缓慢发展。当然,这种“继承”或“补充”仍能产生与古人与今人不同的细微变化,可以稳妥的做下去。古典派会永远有它的市场。这个创作群体以老一代书家为代表。其创作路子基本上延续了清末以来碑帖结合的方式,而又努力与前人及同时代人的面貌拉开距离。 陆维钊、王蘧常、沙孟海、萧娴、陶博吾、沈延毅、陆俨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