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书法”与不和谐的文化关系

作者:周正康

“和谐”问题本来就存在于且渗透于一切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要“和谐”,社会要“和谐”,文化关系和书法艺术的种种人文关系同样需要“和谐”。所以说“和谐”问题是时下人们在各个领域中最关注的问题,“和谐”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倍受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这种强烈的“和谐”愿望驱使下,我们专门分析一下影响书法“和谐”的因素,并将其潜在的“和谐”危机作一次试述。

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去看文化关系的不和谐,或者通过文化关系的不和谐再回过头来看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其道理都一样。我们知道“和谐”与不“和谐”,它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矛盾。正如有人说的,业绩总是建立在问题之上,存在的问题越多,成绩才会越大。在貌似和谐的书坛“和谐”之下,它的“和谐”也同样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纯粹,它始终只是一种有机的、动态的“和谐”,也是一种和谐因素多于不和谐因素的绝对值意义上的“和谐”,因此证明了这种和谐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问题因素,它需要人们随时关注那些不和谐因素的消长关系,以保持和谐关系的长期和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它仍然潜伏和隐藏着许多不“和谐”的因子暗流,并且已经成为影响书法“和谐”的危机。从外部环境上看,书法艺术在新的提法——“文化安全”议题下,它毫不侥幸地处于来自西方的不和谐文化因素的不同程度威胁之下,让人感到它已经出现许多的“和谐”危机,成为隐隐的文化精神伤痛。

首先,书法艺术需要“和谐”的文化氛围。从主观上我们需要和谐的书法,从客观上书法需要人们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共同来成就“和谐书法”。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想,书法艺术第一位强调的是其民族文化精神意识,并且以此为皈依。但为什么,书法家群体往往最终只是以一“流派”的风格形式存在呢?说某某“自幼学书”,并“集百家所长”?说实话这样能够做得到吗?典型的吹牛皮。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被“神化的书法家”,这话怎么讲?即一些书法家被一些人吹嘘得神乎其神,而这样的书法家也乐意在这些人吹嘘的神话里生活,似乎他根本不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特别已经失去了他自己的“七情六欲”,所以这是将书法家神化、吹嘘化的表现。

其次,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中,即中西文化的对接和交流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安全”及其危机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安全”与“和谐”是一种软与硬的认识标准,从“硬环境”上我们往往用“安全”去衡量,而从“软环境”上我们则常常用“和谐”去衡量。文化环境,通常都是用“和谐”的氛围去述说。但是,由于现代文化周边环境的复杂多化,国家有关文化部门和领导,已经提出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引起了各界广大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最近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会议,政协委员们已经认真讨论了关于《讨论民族文化发展》议案,从“文化和谐”上升到“文化安全”,这足以说明文化发展过程中,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危机”问题。也就是说目前在社会安全意识方面,有了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和谐社会”,原本这是一个文化含量比较高的术语,现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而文化方面的“和谐”由于出现了新的文化危机,其认识观念也随之从“文化和谐”转变为“文化安全”。这也许有人觉得只是“口号”的叫法不同而已,如此,也就说明人们对于现代的文化发展中的危机,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危机,不认识、不了解!从而也看不到西方的强权文化势力,对弱势文化已经构成的威胁。那些号称代表全球化文化发展方向的强权文化,他们企图抽空其他弱小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思想,进而达到用他们的文化观念、思想和意识去灌注、填充,使其变为彻头彻尾的殖民文化、傀儡文化,丧失本民族的精神根基。而在这种文化形势威逼下,有的人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民族精神理智。对此,我多次拜读邵秉仁副主席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的文章。现将有关摘抄如下:

中国的文化安全的形势下不容乐观。一方面,西方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意识形态,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生活,“西化”无处不在,影响深刻,亟待鉴别、规范和梳理。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日渐衰退,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亟需抢救、保护和振兴,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遭到冲击,传统文化面临消失,价值观念受到侵蚀,诚信美德出现缺失,文化体制尚待理顺,特别值得忧虑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四

再次,是书法的“展览时代”的到来,也同时带来了展览的角逐的空前绝后的“竞争”急剧化。特别是到了“展览时代”,投稿人数之多,入选名额之少,无疑就会将书法家置于“竞争”的洪流之中。在当今书法的“展览时代”里,每个书法家也只有靠入选参展、获奖的多寡去做一篇漂亮的自我简历,最后就可以拨高自我的艺术形象。目前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获取一些必要的“名头”,那么在时下,也许压根儿就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展览成为了书法家快速成名的“快捷方式”,其引起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从中没有人估算过它可能引起多少对书法“和谐”氛围的侵害?

在经济大潮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书法家对于作品与商品的关系把握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认识与看法。书画家的作品进入市场,这本身是一种对书画家自身价值的认定,但这种“价值的认定”后来却变味成为了不“和谐”的攀比和注入了太多的“额外”附加值的水分。比如协会主席的作品值多少钱,副主席的又是多少,依次类推理事们的又是若干……这里面的问题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还能够占多大的比重?在经济大潮中,出现了艺术进入市场过程中的不“和谐”;也造就了当今有一部分人,可以靠炒作、包装之后,完全以另一副“嘴脸”进入到书画市场中去,搞市场营销。在书画市场上,主要表现在画廊的各种形式的拍卖会,有的人的制假售假行为对于市场的正常秩序的扰乱。有的书法家靠别人的吹捧而润格高拔,名不副实。在当今书法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感到它里面包含着一种“和谐”与非“和谐”势力的对抗现象。其结果即导致书法艺术从“和谐”氛围中淡出。这种“和谐”与非“和谐”势力的对抗,其实它并非是艺术的本质的对抗,而是书法艺术的人文关系引发的对抗。所以,这种“和谐”氛围的淡化,它本身就是人对艺术的认识观念的异化、功利化、世俗化所造成的对抗。

如收藏引发多重“副作用”——红火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民间收藏者不为人知的辛酸事。去年,包括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等文物和收藏界权威机构相继推出一些便民公益鉴宝活动。位于杭州西湖白堤的浙江博物馆,去年举办了一次公益鉴宝活动,闻讯前来的持宝人把半条白堤围得水泄不通。但送来鉴定的“宝物”90%以上是质量低劣的新仿古工艺品,收藏者大呼上当。“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社会收藏热的盲目性。”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说。收藏者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欺诈活动屡屡发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文物的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长期以来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文物买卖一直严格控制,一些收藏者千方百计回避管理部门监督,私下交易,甚至违法私下收购出土文物。而文物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一般收藏者难以分辨,这给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可趁之机。假冒伪劣品纷纷出笼,更在无形中给盗掘地下文物的犯罪分子提供了销赃渠道。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