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感言

作者:李宏伟
作为艺术家,几乎每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力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的发展在经过了现代主义之后,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许多艺术家力争保持个人风格,或追随国际艺术潮流的同时,有更的多艺术家把自己的视角转向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并广泛的吸收营养,在现代化、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探索中寻求发展。

随着个人生活阅历和艺术实践的深化,我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中国本民族的油画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也希望自己能为此尽一份力量。在这一强烈愿望的作用下,我试着在创作中融合东西方艺术,将西方的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做比较,尝试着吸收与融合。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我总希望自己与时代同行,作品与时代同步并有民族的特点和中国的面貌,进而使艺术观念及创作思路的变化作用于我的艺术实践活动。

1998—1999年和2003—2004年我应邀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系做访问学者,当我接触到北美主流艺术的脉搏时感受到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经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代艺术形成的决定因素是主观意识的形象化,换一句话说,这种对形象的认识不是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而升华为主观地感受,不仅表现眼睛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现主观的概念。传统的艺术观念在一定的意义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偏重直觉因素,忽视了绘画本身的存在价值。当代艺术家们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艺术概念,突破了人们已经习惯了数百年的艺术定义;突破了对自然形态的摹仿和再现。艺术不再是物质的,而更多的是精神的,这种精神运动体现了艺术家主体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和艺术家内心世界情感的流露。

当代绘画的艺术语言与传统绘画不同,艺术家通过对点、线、面、方、圆、三角;黑、白、灰;红、黄、蓝等艺术形象要素的组织和构成,创造了全新的艺术语汇,把自然形态经过主观化的处理后形成具有个性的艺术的形态。艺术家努力寻求的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客观物质外形的模拟,而是表达一种艺术家内在的真实感受,而将模仿转化为创造,即“造像”。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结着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而抒发的内心情感,是艺术家自我意识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画家手中画笔应该是他们神经末梢的延续,伴随着画笔在画布上的触动,精神活动也相应的开始,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和把握中完成。这种对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在无意识的行为中进行的,流露出精神领域中最本质的东西。从形式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艺术家在作画时总是将理论与技巧藏于内心深处,在作画时所有的运动都是随意的,在这种随意中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只有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才会感到倍加亲切、生动,富有生命力。多年的艺术实践使我认识到,创新与突破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突破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化民族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是我艺术创作不断追求的目标。所谓现代化,也就是观念的现代化,作为一名当代中国艺术家,应在当国际画坛中确立,而且还应该参照同时代的艺术发展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艺术的热爱、欣赏、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趋于“共识”。因此,接受西方现代审美意识的启示,进行有益的借鉴,给民族艺术倾注更多的、新的营养因素,使其具有现代意识,从而使她健壮地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艺术必须与时代同步,不同的时代有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艺术的发展与科技不同,自然科学是覆盖式直线发展,而文化总是在变化中发展,从总体上讲艺术的发展总是成螺旋式向上攀升,而且艺术家的兴趣点总是在发现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艺术是这样文学也如此,诗的高点在唐朝,词的高点在宋朝,而小说的高点则在明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在发展,重复古人和前人是没有出路的。美术的发展史已经做出了证明,当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顶点时如果想继续延伸结果只能是走下坡路。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的人们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这些因素决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更新着艺术家的观念,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才会使自己的艺术青春充满活力,才会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在现代国际艺坛上大放异彩,立于不败之地。
民族化,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在加拿大留学了两年多,在异国他乡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时甚至看到天空中飞过的印有凤凰图案的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说明,我是中国人,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中国文化已深深地在我的心灵上打上了中国烙印。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找到现代化与民族艺术的契合点也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记得,有一次在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授谈话时的情景,当谈到自身的发展时,他说:“你与我不同,我是加拿大的艺术家,北美这方土地的文化本来就没有多长历史,我们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需要的是创造,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你不同,你是一名中国画家,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在你的背后有着5000年的历史,所以你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你的定位。从这一点上讲,你比我累,我是自由的,但这也是你的特点和优势,你们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给世界展示的应该是一名东方艺术家,或者叫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如果离开了这一定位,那就不是你了”。这就是外国学者和艺术家对中国学者和艺术家的态度和期待。

另外,凭着我的感觉,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要少的多,他们只了解中国的古代美术,对当代中国美术了解很少。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当谈到亚洲现代艺术时他们只知道日本,2004年我在里贾纳大学春季学期的选课中,其中一门是亚洲现代艺术史,全班12名同学中除我和另一位来自香港的同学外,其他10位同学分别北美各地。在一次课堂发言的作业中,教授要求每人准备一个专题,介绍亚洲的当代艺术,结果是除我和香港同学之外,其他人全都选择了介绍日本。当时我实在是忍受不住了,一名中国艺术家那种民族的自尊心油然而生,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责任,驱使我即兴地改变了早已准备好了的讲稿,而重点介绍了近lO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辉煌状况,以及历史上日本文化是如何来源于中国;如何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当今的面貌。

在此之后,我冷静地思考了上述现象,我的感觉是我国的绘画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画;另一类是以油画为主的西画。国画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主。早期的油画学苏联,当代的油画学西方。中国人自己的当代绘画还处在探索中,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绘画,突破画种和材料的限制;以观念带创作,用材料服务于创作的需要,形成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绘画面貌,振兴民族的绘画艺术,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个性化,就是自我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觉醒,审美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社会生活使每个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当我们认真的将东西方艺术做一番比较后,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各流派在对绘画的创作理论地创建中,总是建立在对前画派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和面貌。印象主义是对当时官方正统沙龙艺术反叛与革命中形成的;后印象主义是在对印象主义的修正中发展起来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是为了突出自身的面貌,将许多艺术问题进行极端化、绝对化处理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发现西方人在表现艺术精神上有着较大差别,他们偏重物质。早期,他们强调写真,后来强调自我表现,注重绘画的感觉与感受。中国人强调艺术的精神,立足的是人,是人的灵魂,是纯粹精神的产品,中国人喜欢意境,借景抒情,意在笔先,中国的哲学思想使艺术走向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级境界,中国绘画也离不开这样的环境。

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考察中国古代艺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用以指导我今后的艺术创作,力图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比较,充分消化其内部营养,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进行有机的融合,从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寻找个性化的语言,随着时间变迁和探索的深化,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让我们都来尽一份力量,做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原载《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