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研究断想之五

作者:齐玉新
我不知将王冬龄先生入在这个系列中是否妥当,因为王先生不是硬笔书法家。但是当我见到先生在评选完第6届中青展回杭寄来的两纸硬书作品时,我便决定将王先生收入这个系列并做断面分析。

现代硬笔书法艺术从其萌芽开始,其创作队伍构成主要是书法爱好者和水平不是很高的业余书法家(指非专业水平),其发展也是在全民写字运动中从实用写字中升华分离出来的一门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抽象造型艺术,由于其创作队伍素质业余化性质较强,因而使现代硬笔书法一直在创作表现上显得单薄和苍白,艺术水准偏低。十年后,当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由发生期进入到发展期以后,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有一大批具有先锋意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中青年毛笔书法家介入到其创作队伍中来。他们从创作形式、表现技巧、书法风格和审美上起点高、内涵深、功力强,为现代硬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艺术因素,起到了一个推动和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表现技巧上他们借助于对传统毛笔书法的理解和对硬笔工具的驾驭及表现力的开拓,将毛笔书法中许多十分有益的成份运用到硬笔书法的创作中来,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说,在前十年的现代硬书创作中,很少有水平较高的毛笔书法家介入其中,更没有几个象王冬龄先生这样一位在当代书坛上地位和水准如此显赫的人物对现代硬书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研究,这对硬书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近些年,我非常倾心于邱振中、董文、朱以撇等著名中青年毛笔书法家的硬笔字作品(是否将他们的字称之为硬笔书法,很值得研究、分析和确认),他们的硬笔字:意态活泼、自然、少雕琢、少做作、少刻意修饰,流露的是一种挥洒自如而以处处合法度的自由与随意,这是硬笔书法家绝对做不到的,应该说他们的硬笔字是一种功力、内涵、修养的不经意的流露,有时我想,他们应该是真正的硬笔书法家,而且,毛笔书法家的硬笔字似乎很毛笔化,硬笔书法家又在尽力追求毛笔味,这两者之间的同异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王冬龄先生十年前曾参与过多种钢笔字贴的写作,但先生很少或没有有意识的研究和创作过硬笔书法作品。先生此件作品对于现代硬笔书法的研究、无论从创作上或表现上、内涵上都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此件作品为细线条的,未经任何修饰和加工过的普通钢笔所书。从整个作品的表现形象上来看,很难看出这是王冬龄先生所书,因为这和他那线条饱满、浑厚的毛笔草书有很强烈的反差;但从表现技巧上来看,这也不象硬笔书法家的作品,因为这里没有硬笔书法家那种小心谨慎的提按用笔和刻意修饰的笔画形状,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豪放不羁、大气淋漓。作品行气通畅,节奏感十分强,音乐感十分丰富,似一首节奏强烈的曲子“处相逢是”如四个音节紧紧相连,“偶然”如两个音节铮铮然回响,“中”似长音袅袅,“十五年”三个音符若即若离,音绝而韵未绝,这种节奏感与韵律是传统毛笔书法功力借助于钢笔工具的直露表现,是大多数硬笔书法家难以表现出来的。结体因字塑形,左右摇摆,奇正相生,相依相偎,极具表现情趣和动感,可以说,王先生在用钢笔创作时,心中感觉到的仍是他的毛笔,仍是他所熟悉的带有自己强烈风格个性的结体,虽然手中的钢笔并不能象他的毛笔字那样将线条表现出粗细、枯湿来,并不能借助于线条粗细的变化来塑造和赋与结体以丰富奇诡的生命律动,但这样的细线条恰恰更直接,更直露的表现了结体的骨架,表现了结体的本来面目和笔势脉络。虽然这件作品的线条并不如玩熟了钢笔的硬笔书法家粗细变化丰富、细腻,但由于作者毛笔书法功力的无意识流露,更显得单纯、自然、率真,这种“生”的感觉则有一种“写到生时是熟时”的意味和境界,作品在结体组合上给人以宽绰的感觉,如“到”、“偶然”、“中”、“湖雨”、“山”、“雨”、“乱”、“风”、“散”、“望湖楼”、“水”等字,这是作者最本真的结字意识,对于王冬龄先生这位毛笔书法家来说,虽然用钢笔创作,但他仍然感觉到是在写毛笔,仍然习惯性地在结字上塑造了他的“王”味,因为毛笔字同一字中的笔画粗细变化就是很大的,如果将结体安排得十分紧凑、均匀,势必会使笔画粗细变化小,便大大削弱并冲淡了作者性情的抒发和笔墨的淋漓痛快之感。我想,如果请王先生将这幅钢笔作品的笔画描粗,便会还王先生毛笔书法的本来面目,上述那些字结体中宽绰的空间便是较粗的线条;如果请王先生用毛笔创作这件作品,再用细线条的钢笔临写,便会还原成这件钢笔作品。因为工具的表现力不同,因而表现的风格意象也就不同。如果说王先生的毛笔书法血肉丰满的话,那么这件细线条的钢笔作品便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瘦硬之风,虽然无肉、虽然不及血肉丰满的表现力丰富,但也率真、自然;虽然细线条的表现力不及粗线条丰富,但借助于线条的曲、折以及结体的宽绰和形态各异的造型、动感仍然赋予了作品以深邃的内涵与艺术情趣,可以说,这件作品的表现形象和气韵在现代硬笔书法创作中是少见的;这件作品的结体是硬笔书法家很难或不能表现的;这件作品在用笔上的自然生动与不雕不琢的洒脱是硬笔书法家难以做到的。这件作品虽然以表现力并不丰富的细线条和作者并不熟炼的工具来创作,但并不显得单薄和单调,反而十分成功地表现了细线条的表现张力,这对于现代硬笔书法界苦心积虑地寻求线条表现力丰富的工具的思维倾向、对于硬笔书法家认为只有美工笔才能更好地丰富的表现力的创作意识,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这对于现代硬笔书法继续在细线条硬笔创作和硬笔书法表现技能向多元化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南作用。因而,我认为,不仅是对于王冬龄先生这件细线条的钢笔作品,而且现代硬笔书法在进入自觉发展的时期,更应该多注意研究借鉴毛笔书法家的硬笔创作,从他们的创作中去发现些什么,这样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硬书表现形式和技能的丰富和深入,使中国现代硬书表现形式和技能的丰富和深入,使中国现代硬书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能向多元化发展迈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