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这个壮汉非得戴着“非遗”帽子?

京剧申遗成功了。(《北京日报》11月17日报道)

京剧正处壮年,正是能干的时候,现在就把它化入“遗”的范畴,恐怕京剧自己未必就那么乐意。京剧的土壤在学院派出身的表演艺术家们的身上,京剧的土壤在藏龙卧虎的民间,而且这两种土壤现在还都很肥沃,属于那种浇壶水就能拔节生长的类型,“申遗”还真是个味如鸡肋的东西。

申遗就是一个框,大家都想往这个框里钻。因为据说这个框很神奇,钻进去之后可以大变活人,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青蛙变成王子,都金光灿灿的,有人会告诉你:“那远处发光的涂料叫做遗……”“遗”就是政绩,“遗”就是拨款,“遗”就是利益,大家为“遗”而歌,“遗”已经变味儿。

只要稍微有点历史的,大家都想给它弄个“遗”的帽子戴戴。但是当满大街都是这款帽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京剧这个壮汉戴着“遗”这顶帽子,真是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未必能给京剧发展多给力,只是个标签而已,甚至连为京剧增光都不会,因为京剧的光芒已经够大,足够盖过这个标签。  

(摘自 《沈阳日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