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马、花、武、谢”晋剧四小流派为太原市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议

下文为太原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我提交的有关晋剧的提案之一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20世纪40年代,晋剧舞台上出现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 花艳君、马兆麟等一批著名的老艺人。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了继承和发展中路梆子的传统艺术,成立了戏曲学校和培训班,培养出新一代晋剧演员,有王爱爱(青衣)、田桂兰(花旦)、冀萍(小旦)、马玉楼、刘宝俊、武忠(须生)、郭彩萍(小生)、李月仙等。田桂兰、高翠英、王万梅、郭彩萍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桂英、郭彩萍、王爱爱、武忠、田桂兰、程玉英、马玉楼等艺术家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当前,被誉为晋剧“珍宝”的解放后第一代老艺术家不少已经去世,在世的老艺术家也已是八、九十岁高龄,这对晋剧流派的保护传承带来很大难度。
目前同样紧迫的问题是,第一代老艺术家流传下来的一些深受观众喜闻乐见的小流派也面临失传的问题。对太原市而言,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是马兆麟马派须生和花艳君花派青衣,但都面临传人少、传承力量弱的问题。

建国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艺术家形成的新唱腔、新流派、新剧目同样面临传承与保护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老艺术家培养出来的弟子只有一两人。对于太原市而言,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是武忠须生表演艺术、李月仙马派须生。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代表演艺术家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创新性显著、唱腔特色鲜明、流传影响甚广的一些新创唱腔,对于太原市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谢涛的新创须生唱腔。

2010年10月,由山西省文化厅社文处主抓,由省戏剧研究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于2010年10月下旬开始,主要围绕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五大流派展开保护性挖掘,对晋剧“丁、牛、郭、冀、程”五大流派的传承、研究、整理、总结展开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工作主要是围绕解放后第一代老艺术家中的五个大流派展开挖掘与研究。

目前晋剧演出存在剧目雷同、唱腔一致、大流派(如爱爱腔、丁派须生)一枝独秀的局面。为形成晋剧流派、唱腔、表演风格百花齐放的局面,为逐步打造区别于山西省晋剧界推出的“丁(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五大流派”的,具有打造太原市晋剧艺术特色品牌深远意义的“马(马兆麟马派)、花(花艳君花派青衣)、武(武忠武派须生)、谢(谢涛的新创须生唱腔)四小流派,建议太原市相关管理部门能够下大力气,政策鼓励,经费倾斜做好拯救与宏扬“马、花、武、谢”这四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但基本属于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特色品牌的晋剧四小流派的工作。
为此建议:

1、拯救第一代艺术家马兆麟(马派)、花艳君(花派)表演艺术

第一代艺术家流传下来的具有极大影响与挖掘价值的马兆麟马派表演艺术第二代传承人仅有李月仙一人,已经七十多岁。花艳君老师已经80多岁,花派弟子目前只有胡嫦娥、闫凤琴两位演员活跃在舞台上,该流派的传承问题尤其紧迫。

因此,建议太原市相关部门可对这两流派,进行传承人命名,积极开展代表性剧目、唱腔挖掘整理,珍贵图片、音像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这两个流派深受观众喜爱,但因各种原因传承人极少,能否在培养接班人、传承人的问题上予以积极推动。

2、挖掘整理第二代艺术家武忠武派表演艺术

武忠属于丁果仙(丁派)、张美琴(张派)弟子,但基本已经形成其独特的老生唱腔与表演风格,其徒弟遍布省内外众多演出院团,目前武忠也已七十多岁,建议通过认真研究予以正式命名武派须生表演艺术。

3.对第三代表演艺术家谢涛表演及唱腔艺术予以积极推动

谢涛表演及唱腔艺术创新性显著、唱腔特色鲜明、流传影响甚广,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能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其唱腔进行科学指导、不断锤炼、雕琢的前提下,逐步成熟后腔予以流派命名和建设性保护。

4.举办太原市振兴“马、花、武、谢”四小晋剧流派系列演出活动,逐步打造太原市晋剧艺术“马、花、武、谢”特色品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