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常香玉故里忆大师事迹

豫剧大师常香玉故居位于巩义市南河渡镇董沟村。父亲名叫张福先,是个民间戏曲艺人。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因为父亲的缘故,耳濡目染,很小就酷爱戏剧。那时候,她们家里贫穷,生计艰难,常香玉九岁便开始学戏,当时社会女孩子学唱戏是很不光彩的事情,遭到同族人的反对,所以,常香玉就从了干爹的姓,改名常香玉。

虽未进香玉故居,但站在村口已感觉到大师的英风正气,自天贯地。。。。。。。

身在香玉故里,会情不自禁的忆起所了解的大师的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她举办义演,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泛滥流落陕西的难民;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她带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慰问演出。看到艰苦卓绝的战场实况,回到家中就与丈夫商量:“咱们为国家办件事儿吧,我想捐献一架飞机。”夫妻俩把存留的金子送到银行兑现,汽车也卖了,可还是差很多。于是,丈夫编剧,香玉主演,一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花木兰》唱响大江南北,香玉塑造的巾帼女英雄且美且刚,感动国人,15亿元人民币(旧币)在掌声中筹得,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直上蓝天。如今这架飞机仍被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在广西前线、北京亚运、香港回归的义演舞台上,她的演唱响遏行云;在唐山抗震、西部工程、抗击非典的捐款队伍里,她的身影依然熟悉;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如今已评选9届,获奖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

义举频频的她能有多少钱?从2001年起,她的工资刚调到每月2200元,她住的房子是儿女们凑钱买的。逝世前她的床单上拼补有十多个补丁。

常香玉生前曾说:“艺术是生命,气节最重要,民众为父母,奉献是责任。”剧作家苏叔阳在香玉大师故去时说:如今,物质生活的丰富,却造成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倾向,一些人淡漠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的文艺作品,缺乏深刻的哲思,缺少了震撼人们灵魂的壮阔的激情和想像力,缺少高瞻远瞩的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学习常香玉,应该像她一样做一个爱国、爱民族、始终为人民歌唱的歌者,高扬起生命的大旗,做一个时代的艺术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