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河南戏

河南地方戏又称“高台劝话”,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化传媒落后的时候,它像教科书一样,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汲取不少精神营养。如《杨家将》、《呼家将》、《花木兰》激励人们精忠报国;《三子争父》、《拉荆笆》、《安安送米》教育人们讲孝道;《小寡妇劝坟》激励妇女同夫权进行抗争;《三娘教子》教育人们明白勤奋好学才能成才的道理;《小姑贤》让人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樊梨花之所以未被列为巾帼英雄,是因为她有爱上薛丁山而刀劈了前夫杨凡这一污点;《樊梨花征东》这出戏禁演,是因为她征的是高丽。人们不自觉的把“兴师动众”这一词语用包公戏里的“王朝马汉”来代替,人们一看地方戏里红脸、白脸的脸谱,就爱憎分明。大团圆结局是人们普遍的理想,尽管地方戏里是千篇一律。“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人们从《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里提取的口头禅。“大闺女坐轿——头一回”是从《香囊记》(又名《抬花轿》)里提取出来的歇后语。“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是人们从《铡美案》中学来的,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教育人们莫学陈世美,更给现实社会里那些包二奶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清代曾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

除了旦角,生角和丑角著名演员也很多。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河南尉氏人。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演员,也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 (即生、旦、浄三者皆能)。他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宏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50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代表剧目有《三哭殿》、《南阳关》和《血溅乌纱》。他在《三哭殿》里扮演唐王,在《南阳关》里扮演伍云召,在《血溅乌纱》里扮演严天民。他在《三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和《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两段唱广为流传。大弟子是贾廷聚。

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主演《唐知县审诰命》(又名《七品芝麻官》),其中《锣鼓喧天齐把道喊》最为著名。牛派传人是金不换。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在《下陈州》、《跪韩铺》中饰演的包公尤见功底。刘忠河被誉为豫剧“红脸王”, 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注意学习和借鉴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演唱方法,逐步形成了激昂高亢、强劲有力、以情带声、自然流畅的表演风格,又因擅长在传统戏中扮演帝王形象,被戏曲观众誉为“小红脸王”,被戏曲评论家赞为“一腔清音,半壁河山”。代表剧目是《打金枝》,他和黄爱菊饰演的唐王和国母可谓珠联璧合。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

说起豫剧,不能不提“豫剧十八兰”。 豫剧十八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说,早期有18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学戏。因为当时女演员较少,一时在西部山区引起轰动,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断有人补充近来,人数已经不绝对是18个了。解放后整理戏曲史的时候,连周海水本人也已经记不清楚前期的十八兰究竟都谁了。因此,后来的十八兰有多种说法。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新秀辈出,其中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被称为豫剧十大名旦(意指豫剧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六朵梅花”。 豫剧界所谓“郑州三玲”的提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系指原郑州市豫剧团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刘伯玲。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解放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由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主演的《朝阳沟》、由柳兰芳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由常香玉和王善朴主演的《人欢马叫》、由任宏恩、汤玉英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这些剧目,都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风格在全国获奖。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由于豫剧的独特风格,使豫剧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演出团体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约200多个,仅每年跃在河南省的业余团体,达2000多个,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数量最多的第一大戏剧剧种。

说起河南戏,不能不说《梨园春》,它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播放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1994年10月创栏以来,经过几次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完善,现已成为在省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栏目。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该栏目在省内的平均收视率达25.85%,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观众分布面达18个省、市、自治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上至八十岁的老人,就连许多都市青年也都乐此不疲,兴致高昂地通过电视欣赏和评判。众多的戏迷踊跃登台,一争高下,到目前参加擂台赛的戏曲人才和爱好者达2万多人,为戏曲艺术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