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色大演员——赏析评剧《刘胡兰》中吕区长的唱腔

评剧《刘胡兰》是天津评剧院的保留剧目,建国初期以新翠霞、筱玉芳、羊兰芬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家曾演出过此剧。2011年,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天津评剧院再次复排《刘胡兰》,并进行了较大的创新。

这出戏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年仅15周岁的山西云周西村妇救会主任、共产党员刘胡兰,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土改运动,发动妇女做军鞋劳军支援前线,同梦想复辟变天的地主阶级分子进行坚决斗争。由于叛徒出卖,她不幸落入魔掌,虽受尽敌人的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在新版《刘胡兰》中增加了吕区长这个角色,剧中人由国家一级演员剧文林扮演。吕区长在剧中只有一场戏、一段唱,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从整体剧情来看,吕区长对刘胡兰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剧中,刘胡兰在“选军鞋”时面对二寡妇的偷工减料和包庇二寡妇的石五则丝毫不留情面;回家后,胆小怕事的奶奶又劝她不要出去“惹事”,但一心为革命而且正直烈性的刘胡兰怎能为了哄骗奶奶而说出“不出去工作”的话来。面对外人的刁难和家人的不理解,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感觉非常苦闷。就在这时吕区长出现在了她的面前,为她做思想工作,并告诉她组织决定叫石五则去学习,村里的事就要交给她了。

此时,乐队开始渐渐响起舒缓的音乐,刘胡兰也开始在脑海当中勾画着一幕幕革命的场景,她既高兴又有些顾虑。

【白话】

吕区长:胡兰子,那村里的这幅担子就交给你啦!

刘胡兰:我?……兆芳叔,我小小年纪能担的起来吗?

吕区长:胡兰子,我给你讲讲顾县长的故事!

刘胡兰:顾县长的故事?

(音乐止)

吕区长:对!顾县长名叫……

【慢二六】

吕区长唱:顾永田,

十九岁当县长、二十三岁当专员,

硝烟中铸就了忠心赤胆,
战场上斗顽敌智勇双全。

这段唱的起唱是“干起”,也就是演员先开口演唱,音乐再进入。“顾县长名叫”姑且算作“叫板”,乐队在“田”字上开始进入。这样“干起”的演唱考验了演员的耳音和音准。

“忠心赤胆”的“胆”字在唱出后稍作停顿,而后是一个苍劲的拉腔,突出了顾永田刚正不阿、有勇有谋的性格。“战场上”和“斗顽敌”每三个字分别占两拍,而“智勇”两字占两拍,而“全”字占了十拍,这句唱从紧凑到稀疏,从以上数字即可看出唱腔在逐步递进,把情绪推向一个小高潮。“全”字的甩腔既不失传统唱腔的韵味、又符合此情此景,和观众产生了共鸣,也赢得了台下的掌声。另外“战场上斗顽敌智勇双全”一句的“战”、“斗”、“智”三个字都唱在了板上,区别于该段前几句,板上张嘴也突出了顾永田人物的刚毅性格,符合了人物,也调动了刘胡兰的革命情绪。

这四句唱之后有一段舒缓的小过门,刘胡兰在此时一个在胸前握拳的动作,表明她坚定了信念、增加了信心。这样的间歇也给观众以回味的余地和空间,同时也为唱腔从高潮转入平实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吕区长手扶刘胡兰的肩头继续唱……

【慢板】

吕区长唱:想当年,他指挥大象阻击战,

小日寇他遭惨败尸横平川,

胜利后,胜利后他听从党的召唤,

到汶水建立了民主政权。

本段处于唱段的中部,板式转为慢板、旋律也舒缓下来,使得整段唱腔疏密有致、起伏跌宕。当然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了唱词,在慢板之中回忆“想当年”顺理成章。“民主政权”一句剧文林演唱的高亢洒脱、一泻千里,表达了革命胜利的喜悦,每到此处也会赢得观众的掌声。

听到顾县长成功的经验,刘胡兰流露出羡慕、欣喜的表情,这又一次坚定了她继续革命的信念。吕区长乘势追击,继续勉励刘胡兰。

【慢二六】
吕区长唱:论年纪他比你只大三岁半,

乡亲们信赖你为百姓掌权。

【快跺板】

常言道好钢必须经锤炼,

温室的花朵不耐寒,

依靠群众定能够战胜困难与艰险

危难之中经考验、勇挑重担,

【二六】

才是好党员!

这段唱的速度随着上一段落的高潮增加了速度,由“慢板”转为“慢二六”,而到“乡亲们信赖你”一句速度又撤了下来,为后面转为更快速度的“快跺板”做好了准备,这也体现了戏曲“欲扬先抑”的辩证法。
刁起板头之后的“快跺板”,43个字字字珠玑、一气呵成,但剧文林在行腔中并不一味求快,而依然以情带声。比如“温室的花朵”的“朵”字拉长为两拍半,既表现出温室花朵的柔弱感,又避免了机械念字的枯燥。“快跺板”也就是所谓的四一拍,基本上每一拍中要安排两个字,尤其是“危难之中经”几个字安排在两拍之中,显示了剧文林嘴皮子的功夫。

最后一句“勇挑重担才是好党员”这句大甩腔听起来非常有气势,而且又似曾相识,为唱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看过这出戏的朋友都对这仅仅十四句的一段唱印象深刻,大家觉得剧文林的演唱和表演“顺”,看着、听着都很舒服,这些都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能唱好一段唱,需要高超的演唱功力,当然如果创腔者能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量体裁衣”,那真是锦上添花。而最了解自己优点和缺点的人当然是自己,而剧文林就是一位能为自己设计唱腔的演员。

剧文林12岁考入京剧团学习,后随团改唱评剧。1990年开始跟随著名演员董进才和单小峰学习,同时得到京剧艺术家李和曾的指导。在学戏时候他受老师的熏陶,也尝试学习唱腔设计,他说:“过去老师说,吃别人嚼过的东西没味道。我老师没事就在那研究唱腔,我也就模仿着。慢慢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什么角色、什么唱腔,拿过来先自己琢磨琢磨,看看合适不合适。我唱的很多唱儿,基本都是自己弄的。”的确,如今的剧文林除了演出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会和剧院的音乐工作者一起为演员设计唱腔。值得高兴的是他在第一、二、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还荣获了“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

2007年他又拜师著名评剧艺术家张德福,四年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剧文林曾告诉笔者:“我跟我师父说过,您那些东西看起来好像我没怎么用,但是实际上我都揉碎了用在唱腔里了。师傅高兴的跟我说:‘用上就行。’” 过去评剧的男声唱腔,旋律单调、简单,结尾基本是“溜板”或“锁板”,人物的思想感情难以抒发。1956年张德福先生在“三里湾”中创造了一个大甩腔,大甩腔的出现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也引起了同行的注意。目前可以说已成为评剧音乐的典型保留性甩腔,沿用至今。比如,上面我们谈到的这段唱里面的几个甩腔就有很多张德福先生的艺术精髓。

另外,张德福先生的身段也非常讲究,既有生活又有程式,而且任何身段都是为人物思想感情服务的。剧文林在这段唱腔中也有几个漂亮的、由云手演化而来的生活化动作,辅于唱腔看来自然贴切、潇洒漂亮,不但不显得多余,反而很好的衬托了唱腔,带动了人物的情绪。

由此看来,即便是只有一场戏、一段唱的小角色,如果以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和对待,同样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作者系天津电台区县联盟广播《戏曲60分》节目编辑:田翔)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