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多年的秦腔剧目重回人们视野”

秦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也是每一个“老陕”心中最深的情结。为了抢救性保护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陕西、西安的文化建设,由西安市政协、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出版社承办的大型经典文化工程《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系列丛书专家研讨会昨日在西安举行。

抢救性保护秦腔剧本

历时3年通力完成

很多陕西人都有着深刻的秦腔情结,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然而百年的经典剧种流传至今,却出现了秦腔剧本杂乱无章,有些剧目甚至濒临失传的局面。为了抢救性保护秦腔剧本,也为了让古老的秦腔剧种再放光彩,《西安秦腔剧本精编》大型经典文化工程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大型的剧本编制工程,收录了西安市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四大著名秦腔社团上自清末、下至21世纪初百年来曾经上演于舞台的保存剧本,并对目前所能找到的剧本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经过甄别优选,最终选定出版剧目679个。

该套系列丛书每套计6函、68册,2800余万字,是我国目前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剧本搜集整理保护工程。系列丛书由西安市曲江新区投资800万元,西安曲江文化中心统筹协调,西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出版社通力合作,历经3年多时间最终圆满完成。

专家学者盛赞

丛书精神效益影响深远

昨天上午,《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戏剧史博士生导师季国平,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周育德以及我省专家学者李炳武、刘宽忍、甄亮陈彦(点击观看陈彦影视作品《情非情》)、冀福记、刘养民等汇聚一堂。值得一提的是,易俗社创始人、著名秦腔剧作家范紫东之子范文豹,易俗社创始人、著名秦腔剧作家孙仁玉之孙孙永宽也出席了研讨会。而今年恰逢易俗社成立100周年,《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的出版,无疑为百年易俗社送上了一份厚重的生日贺礼。

与会专家学者对于《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的编辑出版,不仅从根本上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发展,使秦腔成为陕西文化最生动的名片,也对我国其他剧种的保护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这个文化工程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让沉睡多年的剧目重现天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季国平说:“一剧之本,剧本是最难的,我们现在的秦腔遭遇了严峻的时代挑战,与主办方的高额投资相对应,这一重大文化工程产生的精神效益更是无法用资金还衡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是这项文化工程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周育德评价这套丛书是中国历史上百年来非常了不起的文献:“这部丛书为当代和今后的秦腔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资源,也将为秦腔文化学的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

传承秦腔艺术

助推西安文化建设

“《西安秦腔剧本精编》本着传承秦腔艺术的重要使命,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在几十位专家、学者,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终于出版完成。秦腔剧院、三意社、易俗社这样的历史老剧团是咱们陕西西安文化的根,秦腔也是我们文化的根。”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元告诉记者,这套丛书凝结着很多人的心血,也是曲江新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

据介绍,秦腔剧院划归曲江新区运营管理后,在精品化和市场化的原则指导下,对秦腔剧院进行了创新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曲江新区发现要想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要向传统、向历史,向我们最经典的文化,向这些为秦腔典籍保护付出巨大心血的专家请教和学习。

与会专家认为,《西安秦腔剧本精编》这样重要的文化经典工程,在西安市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剧目进行的系统整理、整编,西安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记者 张静
把根留住

囊括679个剧目、容量达2800余万字的《西安秦腔剧本精编》问世了,这是陕西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实乃可喜可贺!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的秦腔,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因其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千百年来深受陕、甘、宁、青、疆等西部省份民众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受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学唱秦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唱词唱腔被束之高阁,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秦腔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就将暗淡下去。

只有在文化的滋润下,人类才能培育出创新的沃土。文化,不是一个大而空的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积淀在见证和记录生活的古老戏本里,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唱腔构成了一个地方特有的文脉与肌理。笔者以为,收集整理《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的过程,也是留住文化留住根的过程,是文化层面的一次寻根之旅。

突然间,想起台湾歌手童安格的1993年唱红的《把根留住》来,歌曰:“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期待着旧梦重圆。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过了一年,啊,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这歌唱了近20年还火如当初,让人听后感动依旧。为什么呢?因为,根,是一个民族的起源。

秦腔是陕西人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秦腔剧院、三意社、易俗社是西安这座古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西安的一群贤达人士集结起来,历时三年斥资800万,完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剧本搜集整理保护工程,让沉睡多年的剧目重现天日,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