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古装小戏展演评析

“春风又绿潍水岸,小毛驴连蹦带跳撒了欢;一路巡防心头喜,再不见往日窃贼扰民间。享太平还看我潍县,谁不赞,这朗朗乾坤明净的天……”随着婉转悠扬的乐声响起,渔鼓戏《打板桥》拉开了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的帷幕。

本次展演涵盖山东地方戏和京剧等15个剧种,参演人数近千人。参加展演的戏目均是近年来新创作的作品,以现代题材为主,大多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和谐新风,以与老百姓关注的事件、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为主要创作素材,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崇高的理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精神生活。看了演出,不仅地方现代小戏观后令人耳目一新,仅有的几场地方古装小戏竟也如一阵清新之风,徐徐吹来,颇有惊喜之感。笔者于戏剧艺术是外行,明知自己置喙戏剧表演和艺术,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还是忍不住想说上几句。

地方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来就深受华夏民族的青睐,也深深地影响着各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展现和提升,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其中深受大众喜欢的地方戏曲更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它是艺苑里的枝枝奇葩,大众心目中的宠儿,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璀璨夺目,深入到百姓的万户千家。然而,历史的脚步走到21世纪的今天,地方戏曲作为人们视听享受的形式,似乎变得没有从前那么重要了,甚至显得有些颓废,一蹶不振,出现滑坡现象。是什么原因呢?无非有二:一是受变化万千的艺术形式牵制所困扰;二则是自身不强缺乏竞争后劲而造成的衰退。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一枝独放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地方戏曲虽然也在坚持排练和演出,可看戏的观众数量每况愈下,看戏的热情都不是很高,中老年人爱看老戏,年轻人则爱看通俗的、流行的音乐歌舞节目,嫌长篇大套的戏曲演出节奏太慢,从而造成了一个戏台下出现两层人--老的想听传统戏,小的想听流行歌,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爱好。观众欣赏的口味产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从事地方戏曲的工作者们提高竞争能力,提升竞技水平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不断的新变化,要知道市场需要的就是观众需要的。

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四郎探母》《牡丹亭》《西厢记》等是戏曲艺术的扛鼎之作,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经典之作并不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从这次我省各地新创作小戏展演中,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当代戏剧工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用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混饭吃,他们用当代意识和视角,甚至是现代题材来承载古老的戏曲,让传统艺术摆脱高台教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娱乐功能;新创作古装小戏既被当代观众认可,同时又不“离经叛道”。他们用一部部可圈可点的作品和一次次敢为人先的策划,为地方古装小戏在当代语境下赢得话语权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小戏不小,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是地方古装小戏最大亮点。展演中演出的是我省各地近年来新创作的几出小戏,地方古装小戏较少,它们分别是渔鼓戏《打板桥》、京剧《追龙缸》、两夹弦《皆大欢喜》和聊斋俚曲戏《求骂》《渔翁和城隍》。值得称道的是,几出小戏的题材都反映现实生活,突显社会难点、热点和焦点。《打板桥》和《追龙缸》虽然剧种不同,但同属郑板桥系列剧,题材都是反腐倡廉、民生问题。《打板桥》讲的是清朝中期,盗贼横行,侵扰民间。于是,郑板桥下令招募巡查,以为从此潍县定然一派朗朗乾坤。不料,得意之中竟被酒娘责打,又遭巡查盘剥。郑板桥只好借机探明原委,自甘受责,谢罪百姓。借古喻今,这种题材可不正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惩治腐败问题么?剧本没有刻意表现郑板桥的才情与学识,而是着重渲染了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和清廉品格,塑造了一个历史与虚构和谐统一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县令形象。而《求骂》则根据《聊斋志异》中的《骂鸭》一篇改编而成,讲的是盗赌成性的刁嘴子偷了邻家大婶一只鸡,夫妇饱餐后浑身长出鸡毛,痛痒难忍。按照“仙人”指点,夫妻俩去大婶家跪地求骂,经大婶“痛骂”教育后,刁嘴子夫妇深受教育,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鸡毛随之脱落,通过一则虚幻的故事警示世人要把握道德底线,“劝君莫做亏心事,三尺头上有青天”。《皆大欢喜》更是古为今用,运用现代流行语,以县官在大年三十升堂判离婚案这一事,批判了社会上关于婚姻方面的丑恶现象,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这些小戏情节紧凑,言简意赅,高潮过渡自然,都能小中见大,以一滴水见太阳,毫不夸张地说,小戏不小,展现的是社会大舞台,让人不得不敬佩编剧的才华和敏锐。

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芬芳是地方古装小戏的艺术特色。应该说,几出小戏的乡土气息极其浓郁,对白、唱腔中的乡土语言特色自不待言,甚至连舞台上那些简单的布景、简朴的道具和简洁的衣着,等等,都无不让人感受着来自自然的那种亲切、温馨与平和。聊斋俚曲戏是一个新生的剧种,是由淄川十几位70多岁的老人于2007年研发形成的。蒲松龄先生生前创作了大量的聊斋俚曲,这些俚曲,是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佼佼者。为了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俚曲,传唱俚曲,淄川区专门成立了50人的聊斋俚曲艺术团。迄今为止,已创作演出了十几个小戏。这次聊斋俚曲戏《求骂》便是代表作之一。《求骂》唱的是俚曲俚调,说的是淄博本地方言,演的是淄博本土文化,戏中还穿插着当地民间的习俗,通俗、生动、形象,既充分展示了本地文化特色,又易于在大众中演出传播,我们各地的地方戏如果都能达到这种本土唱腔与内容的完美融合,相信地方小戏会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艺术景象。从这个意义上,剧作家通过其作品所展示的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该表示由衷的敬意。

表演到位,舞台艺术锦上添花是地方古装小戏的诱人魅力。据了解,参与小戏表演的演员们,有专业团队的,也有民营性质的,虽然他们都不是大腕、名家,但由于他们的认真、敬业,使整场演出一气呵成,精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表演与一些所谓大腕比丝毫也不逊色。渔鼓戏《打板桥》中郑板桥的饰演者唱腔优美,人物刻画传神,表演娴熟自然;两位配角巡查甲和巡查乙功夫轻盈,夸张诙谐,既可憎又可笑;酒娘的扮演者唱念做打都很到位,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尤其是她跳上桌子怒打板桥的定格可谓经典,使这出戏高潮迭起,引发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还有两夹弦《皆大欢喜》,其中饰演矮子的演员甚至在演员名单上都没有名字,可他始终做武大郎状,表演十分投入。聊斋俚曲戏《求骂》里,刁嘴子夫妇俩好吃懒做的表演入木三分,不时引发了观众席上的掌声和笑声。在该剧结尾,当刀子嘴豆腐心的王大婶治好了刁嘴子夫妇的“毛病”,又赠予他们粮食的时候,观众的心中跟刁嘴子一样五味杂陈,足见该剧引起了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尽管这些小戏并不是完美无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郑板桥形象的塑造过于娱乐化,文雅不够,类似于侠客;《皆大欢喜》更像一出闹剧,演员众多,表演分散;古装题材的小戏明显稀少,且撞车较多,难成精品……但是瑕不掩瑜,这些古装小戏既不能与大戏比豪华,又不能与现代剧比时尚,能让观众在剧院里看得津津有味,且有所教益,就已经显示了它的成功与魅力。

小戏也能登大雅,四海扬名闯天下。我省是全国闻名的戏曲大省,促进我省戏曲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山东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地方小戏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我们相信,这次地方小戏唱响在春天里,一定会趁势发展,老树著新花,开出枝繁叶茂的美丽璀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