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复州皮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复州皮影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作为复州第一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回顾复州皮影曾经的鼎盛与现今的窘境,总让人心绪难平——

普遍流行 鼎盛一时

据复州老艺人讲,复州皮影最早多为纸质,后来改用驴皮制作,亦称影戏。根据史料记载,复州皮影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起初分为南北两派,表演不尽相同,大约在20世纪的30年代表演才逐渐统一。和许多非遗文化类似,复州皮影也是随着“闯关东”的人流,来到辽南的。庙会酬神、唱喜彩、庆丰收,酬谢天地等等,都要请个戏班唱上一出。据了解,复州皮影表演的剧目通常不固定,每晚的演出都在4个小时以上,人们想听什么戏班就演什么;期间不乏有的观众听得入迷,给演员增加报酬,让他们一直演出到早晨鸡鸣的。

据皮影老艺人讲,在他们小的时候,每年的春秋季节,经常能听到周围屯子影戏的锣鼓声。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复州皮影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像历史剧目、神话传说、歌颂英雄、揭露黑暗都有涉及。在解放前那段时期,相当一部分没有念过书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观念都是通过看皮影得到和形成的。

“复州皮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艺术的源头。”皮影艺人王运选告诉记者,电影与皮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是事先把任何事物录制在胶片上,通过电来进行播放和解决电源的;而皮影则是通过雕刻人和事物并将其放置在影窗上,来塑造和展示人物形象的,是借助于油灯来解决光源。如此看来,皮影是源头,电影则是继承和发展了。

独有特色 均是魅力

皮影戏的舞台一般都是三平方米左右,由影棚和影窗(影人舞台)两部分构成。一个影班六七个人便可组成,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由影班人员扮演。由于以前影班没有女演员,女性角色,都是男唱女腔。皮影艺人的表演是通过操纵影人来进行的,其中最难耍的要数骑马打仗的场面。“皮影的魅力就在于能真实的再现场景,骑马打仗的场景最能体现这点。”皮影艺人王运选告诉记者。

复州皮影戏的伴奏鼓乐中的锣、鼓等,与现在的差异不大。而双铜管、葫芦头、小牛角这三种乐器则是复州皮影班伴奏时独有的乐器,它们同竹筒四弦一起,构成了复州皮影伴奏的独特风格。

两极局面 现状堪忧

相对于以前皮影戏的鼎盛,如今的局面让皮影艺人们不慎堪忧。时代发展下的老艺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守着不能养家糊口的手艺不能维持生计,不少艺人都放弃了。“现在能出得了台的皮影艺人也就六个左右,还都是年迈的老人。再不传承这门艺术就要毁喽。”王运选的语气里尽是无奈与惋惜。

为了能把这门文化遗产传承后人,王运选免靠着自己的名气和免费授课也只有十几个徒弟。“文化是全人类的,不能让它就此失传阿!”

回顾皮影的鼎盛与现今的窘境,总让人心绪难平。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