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粤剧世家文达峰

在一个阳光洒满大地的午后,笔者终于辗转找到了这位年逾六旬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吴川粤剧团这幢老楼的办公室里,听墙上的时钟滴答,似乎又沉迷于他的粤剧音乐世界中,与世隔绝。

老人的名字叫文达峰,时任吴川粤剧团副团长,主要负责粤剧背后的配乐。当笔者问及他一家四代是如何走上粤剧这条道路并坚持下去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们能在粤剧这个职业上坚守,大多数原因都来自天生对粤剧的喜爱和执著,也离不开上一辈人的理解支持和影响。说实话,在从事着这种颇受外界非议的职业,我们的内心不是不曾动摇过,可这种思想还太过微弱,远远抵不上我们对粤剧这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深吸一口气,文达峰似乎还不能平静内心流淌出来对粤剧的情思,闭上眼睛,继续对往事娓娓道来。

那是上世纪的50年代,时间可追溯到文达峰的父亲文慰欣身上。文慰欣虽不曾接触粤剧,却从小就爱参加村里喜庆事的吹拉弹唱。那时候农村的娱乐有打大鼓,有敲大锣,还有舞功夫,文慰欣一样也不落下,时常参与其中。
有一天早上醒来,文慰欣召集了自己的孩子和乡亲父老到身边,告诉他们,他作了一个梦,梦里看见他的家族人穿上了大袍大甲。他表示,将来他们的家是要出大官的,带着乌沙穿红袍的。于是鞭策他的后代用心读书,以圆他的梦想。事情没有沿着文慰欣的意愿发展,他的第一个儿子文达超毕业后回乡当了教师。那时社会上忽然兴起了粤剧,这让一直喜爱这些腔调的达超欣喜不已。他加入了学校宣传队,后来又加入了上郭村成立的粤剧团,并开始登台唱主角。因志趣相同与上郭村的粤剧团正花吴锦芳相恋。七十年代后,又在文屋村组织成立了一个粤剧文工团,白天排练,晚上下乡到处巡演,深受群众好评,声名显赫。

而在当时,文达峰的大姐文达珍与二姐文达芳,也曾担任粤剧班的正花。弟弟文达勇也加入了文屋村成立的剧团。在大哥达超的影响下,文达峰对粤剧更是死心塌地。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吴川县粤剧团的邀请,参加了各乡镇巡回演出,即使演出条件艰苦,工资低微,却终于在内心有了归属感,决定在粤剧团里扎下了根。

可俗话说,立志容易,成志难。在每个月只拿24块钱工资的情况下,文达峰依然能做到乐此不彼,每天跟着上山下乡演样板戏《沙家浜》、《龙江颂》等,为自己能够为党唱上一出戏,忍受蚊虫,忍受清贫。
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吴川这个小县城,粤剧团里也掀起了一股外出谋生的热潮。面对出外经商回来亲朋好友的穿金戴银,面对曾经在粤剧团的同事衣锦还乡,面对昔日的好友在酒楼里豪气挥霍和百般劝说,面对身边外出的人都回乡盖起了小洋楼,文达峰的心动摇了。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自己贫寒的家,想起自己每个月少得可怜的工资,从来没有多余的钱孝敬老人,他犹豫了,目光望向遥远的地方,充满向往。纠结了良久,他的目光终究还是收了回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梦一直在粤剧团里;因为他知道,他的灵魂已经尘埃落定,与粤剧融为一体,再也无法离开。纵使荣华富贵近在眼前,他也要摈弃,只为心中不灭的粤剧梦。

在一个有着浓厚粤剧氛围影响的背景下,小小的文汝清耳濡目染,十岁左右就在粤剧方面斩头露角,被送去省粤剧团继续深造。当时文达峰的心“咯噔”了一下,即使他对自己心中的事业将要后继有人而欣慰,可他打心眼里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离家学艺。在文汝清一句“我喜欢粤剧,你们不让我去当演员,我就离家出走”的话中,文达峰只得在不舍与支持的纠结中,送儿子踏上了学艺的道路。天公不负有心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发现了这颗未来的新星,把他留在了身边培养,教他唱腔,教他表演的身段,教他练习腰腿功,日复一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造就了文汝清文武生的辉煌之路。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银奖及第四、五、六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等奖项。

与文汝清同辈的文阳红、文秀、文观堃等,也正在从事着粤剧事业或者研读着粤剧今后的走向。如今,文达峰的外甥女邱清华,又承袭着前人对粤剧狂热的血脉,选择了粤剧声乐这条路,凭着她对行业的精通和深入考究,她在背后操控舞台音乐的未来不可估量。

时光可以很容易就苍老了一代人的容颜,却怎么也无法苍老那颗对事业喜爱到极致的心。正是有这样一群对粤剧的喜爱几近发狂的人全身心投入,正是有这样的家庭成员内心对粤剧的坚定信仰,才使得一些家族几代人都登上了粤剧的华丽舞台,才使得一个家族在粤剧界开创演绎了最为辉煌的粤剧盛世,才使得粤剧的舞步摇曳生姿,风华绝代。
文汝清(右)表演粤剧多次荣获省戏剧大赛金奖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