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与川剧二、三亊

李调元(1734--1802),罗江人,18岁中秀才,26岁鹿鸣中举,30岁进士及弟。钦点翰林。晚年以著书自娱,其著书之巨,在蜀中继明代杨升奄之后,无以伦比,成为巴蜀文坛泰斗。李调元一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三翰林"享誉蜀中。 李调元在清代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戏曲家。李平生好戏曲,乾隆28年为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亊。乾隆40年间仛广东学政期间接触"昆曲昆腔"。乾隆50年间因"不与奸人同党"告老回到罗江县故乡醒园,办起了川戏班,(内容半灯调,半昆曲)"身优伶之内,自敲檀板课歌童。"李调元《听灯曲》七绝詩中提到带领昆曲班曾在绵州州署蒋莲池座上演灯戏,昆曲。

由此可以证实,首次将昆曲昆腔带入川剧的是李调元。李调元也编写了不少的川剧剧本,《花田错》就是其一。还有一说,李调元是川剧之父。

李调元课教梨园弟子之亊均有记載。据《燕兰小谱》卷二记載,当时有个优伶于三元,演<背娃子>"状乡里妇妇人,神情逼肖"。另一则记載见李调元《新搜神记》记載,一名叫大喜的,原是-小道士,因爱好戏曲,"改道服为俗家服饰,自投入斑。见其人颇清秀,因能巧笑,名为大喜。延师课曲。"大喜的腔调哼唱很动听,但临场"遇笑即哑",情绪紧张"怯台"。李调元见无法纠正,不能吃这碗饭,只好将他送回寺庙。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