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炳晨与他的《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来龙去脉》

《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来龙去脉》一书出版了。全书洋洋洒洒150万字,表面上看,那炳晨编著此书历时3年,实际上,那炳晨60年的心血尽在其中。
二人转原本起源吉林,土得掉渣,而那炳晨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满族知识分子家庭。那炳晨14岁起就师从日籍乐手岩田学习小提琴,17岁考入东北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市文工团。1954年,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发起抢救民间、民俗文化遗产活动,二人转被列为首要抢救对象,组织上派那炳晨去整理二人转词曲。这一去,令那炳晨和二人转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炳晨的夫人陈静说:“开始他去搞二人转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不同意,谁都不喜欢。”但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一个小插曲,坚定了他从事二人转整理研究的决心。那是1956年春天,那炳晨跟随二人转艺人程喜发学习二人转曲调,特意请他到家里吃饭,哥俩一个唱一个记录。母亲听见说:“这些小调儿我都会。”说着唱了起来:“正月里呀正月正,/正月里小春去上工。……伊儿哟,/我问春哥冷不冷,/有春哥,脸通红……”老母亲一口气唱了8段,词儿没错,调儿满准。唱罢,母亲意犹未尽地说:“要不是你姥爷当年看得紧,我会唱的还得多。”原来,当时一些大户人家反对女孩子看二人转,母亲是背着大人偷学的,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小调还烂熟于心,张口就来。母亲对二人转的喜爱,让那炳晨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那炳晨跟随老艺人程喜发记录、整理二人转,1957年出版了《东北民歌》(第1集),收录东北民歌70首,这使二人转的词曲首次有了书面记载。那炳晨仔细分析了东北三省二人转的各种流派的艺术特点,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艺术精髓,从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中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记录了4000余张曲谱卡片。在那炳晨之前,二人转虽然号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但驳杂凌乱,毫无系统可言。那炳晨经过整理,找到了二人转音乐中“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来源和出处,既定名,又统调,给“九腔十八调”一一“验明正身”“落实户口”,二人转腔调从此变得“眉清目秀”,枝干分明。

1959年,那炳晨被调到吉林省新剧种创编组。他与同事合作,在二人转基础上创立了吉林省的新地方剧种吉剧。那炳晨主张“吉剧应以二人转为母体”进行唱腔设计。在创编了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之后,那炳晨又完成了《桃李梅》、《三放参姑娘》、《赔情》和《雨夜送粮》等三十几个剧目的编曲工作。这些作品的音乐奠定了吉剧独特的风格和神韵,成为经典。

由于长期从事二人转音乐整理、研究,那炳晨的生命已与二人转密不可分。1992年3月,那炳晨突发脑出血,治疗了小半年才康复。病中,吉林省文化厅领导前去探望,那炳晨说:“我好了。不信我给你们唱一段二人转: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炭烟八两琴音……”那炳晨的辛勤劳作逐渐得到了业界承认。1992年,那炳晨被国务院批准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006年,那炳晨被吉林省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那炳晨一生热爱二人转,这也令他获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到市场买菜,摊主主动打折;打的被“的哥”“的姐”认出,执意不收车费;饭店吃饭,被老板认出,赠送小菜以示敬意……不过,那炳晨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总是谦逊地说:“这都是借了二人转的光!”

那炳晨和二人转演员阎学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