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晋剧再度崛起

自从晋剧进入张家口以来,始终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它在张家口文艺发展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史料记载,晋剧在张家口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朝以来,张垣逐渐成通商要地。这一时期,随着晋商的不断涌入,山西梆子随之进入了张家口,逐步成为张垣主要的戏曲剧种。看戏,成为当时一项时髦的业余文化活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一时期,由于演出市场的需求旺盛,名伶辈出,好戏连台。最著名的有侯俊山的《打金枝》、刘德荣的《算粮登殿》、李子健的《英杰烈》、刘明山的《三娘教子》、王玉山的《祭椿》、张宝魁的《凤台关》等。

京张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张垣戏剧事业的繁荣。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先后来到张家口,为张垣戏坛再添新风景。云飘香的《玉堂春》、黄智斌《南天门》让张家口人初尝了京剧的味道。此后,马最良、俞鸿岩、李世芳、毛世来、谭元寿、李少春、袁世海、高玉倩等优秀的京剧艺人纷纷来张,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精彩的演出,常常把戏园子挤得水泄不通。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17岁时以《杜十娘》为张家口老百姓所熟悉和喜爱,之后的《杨三姐告状》让赵丽蓉的名字在张家口又一次引起轰动。而蔚县秧歌在三十年代成功进入张家口,以风趣的表演、悠扬动听的唱腔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抓住了观众的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家口被誉为“文化城”,老解放区的众多文艺团体云集张垣,戏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文艺活动。给观众全新感觉的解放区话剧、歌剧、秧歌剧深受群众欢迎。1945年10月12日在张家口广场演出《血泪仇》时,到场观众竟达1万人。著名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的首演更是盛况空前。

郭寿山、筱桂桃等是又一代土生土长的晋剧艺人的代表人物。全国解放后,成为承上启下、光芒耀眼的晋剧明星。他们与年轻演员一起开创了张垣戏剧舞台的辉煌时期。《蝶双飞》、《绿判官》、《铡赵王》等一大批新剧目,让观众耳目一新,反响强烈。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 指引下,张垣的戏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9年,张家口京剧团排演了京剧《八一风暴》,谁也没想到,这出戏一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全国掀起了观看该剧的风暴:1963年8月20日,周总理在北京政协礼堂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李少春、裘盛戍、袁世海、杜近芳、张君秋等京剧名家也观看此剧。著名戏剧家曹禺看后高兴地说:“真是一出好戏。”《八一风暴》自1959年至1965年先后在国内十二个省市巡演,一部现代戏演出达898场,在当时几乎成为一个神话。

经历了又一个痛苦的轮回,我市的晋剧事业在九十年代重振旗鼓,再度崛起。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泯灭的生命力,曾给一代代演员以光荣、梦想和信念的晋剧以新的魅力。张家口青年晋剧团的《梳妆楼》、《天漠滩》,蔚县晋剧团的《代国情》等剧目,在国家、省、市屡屡获奖,一批演艺新人不断涌现。晋剧这朵张垣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正不断散发出新的迷人光彩。

如脸谱般丰富多彩、如戏装般艳丽绚烂的张家口戏曲在中国的文艺史上酣畅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些天,我在张家口青年晋剧团的网站上看到了一名叫“土默川”的网友写下的留言,质朴的文字充满了对晋剧、对戏曲事业发展前景的期待:“晋剧事业是需要晋剧工作者来推动的,这是晋剧人的使命。我是一个晋剧业余爱好者,也谈不出具体的内容,只是胡琴一响起我的心里就非常的兴奋。”

悠悠岁月,大幕一次次落下,又一次次开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