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思维的错构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上
1988年,徐冰先生的艺术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通过英文书法,让西方有了一种东方形式的书法文化,他的《天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引起了世界普遍的关注。
1917年,著名艺术家杜尚把从商店买来的小便池放到博物馆,然后说,“这是我的艺术作品”,当时连最前卫的展览也认为他太捣蛋。现在,博物馆中的小便池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作品,它是杜尚后来重新购买的,用油漆署上“R•Mutt”(美国某卫生用品的标记)。
他们两位,一位是东方当代艺术的代表,一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代表。
徐冰先生把本不相干的中国书法和英文书写“错放”在了一起;杜尚把本来放商店的小便池“错放”到博物馆。他们的艺术品创作方式就是运用了思维的错构,别的艺术家没有想到的一种新思维,一种高出常人的认识和改造,它的价值最终通过艺术家本身创作的作品去体现.
潘公凯先生1992年到1994年在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表一篇长达五六万字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错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西
1917年,著名艺术家杜尚把从商店买来的小便池放到博物馆,然后说,“这是我的艺术作品”,当时连最前卫的展览也认为他太捣蛋。现在,博物馆中的小便池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作品,它是杜尚后来重新购买的,用油漆署上“R•Mutt”(美国某卫生用品的标记)。
他们两位,一位是东方当代艺术的代表,一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代表。
徐冰先生把本不相干的中国书法和英文书写“错放”在了一起;杜尚把本来放商店的小便池“错放”到博物馆。他们的艺术品创作方式就是运用了思维的错构,别的艺术家没有想到的一种新思维,一种高出常人的认识和改造,它的价值最终通过艺术家本身创作的作品去体现.
潘公凯先生1992年到1994年在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表一篇长达五六万字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错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西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