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豫剧流派的传承

豫剧流派最早是从演出地域上划分的,如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等等,指的是流行于某个地区的豫剧声腔体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以老艺术家的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如常派、陈派、唐派、牛派等等。现在提豫剧流派,似乎指姓氏流派,有时也与地域流派联系到一起,如提崔派,常和豫西调连在一起,提马派也使人联想到豫东调。

虽然当前还有少数人否是流派,认为流派“束缚”了戏曲的发展,但“戏曲传承靠流派”这个命题也越来被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可喜的是,《梨园春》、河南戏曲广播等官方媒体也接受了这种看法,因此具有了主流性。

笔者认为,豫剧姓氏流派虽然是前30年才提出的,但他们(包括她们)的流派形成年代远早于这个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父辈、师傅辈。这些流派独具一格,包括吐字、归韵、腔弯、装饰音的运用,乃至行腔技法的处理、尾音的收法、出来的韵味等,都有鲜明的声腔特点。这些流派汇集了豫剧的声腔艺术,是豫剧的宝贵财富。

豫剧传承怎样靠流派?首先你要选一个正宗的范本,如书法中你要学习学颜体,你要有体现颜体气魄的字帖,学欧体,要有体现欧体结构字帖一样。然后一笔一划地照贴临摹,在临摹中去感悟、去体会,才能掌握这种字体的真谛。再举一个不好听的例子,我有一条纯种的雌性德国牧羊犬,要想培育正宗的它的后代,也有选择一条纯种的德国雄性牧羊犬与它配种才行,这说明优良物种繁衍也需要有正宗的物种作保证。

“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流派,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是流动的。说到豫剧中的流派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选范本也不容易。上世纪30年代常派《拷红》你能和她晚期才录制的《拷红》比较吗?当初陈派《春秋配》,除了“捡柴”一场比较完整外,其他场戏有谁说得清楚?再说在传承过程中,各个流派的弟子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甚少,其中把老师的唱腔唱走了调、变了味的甚多(有的还拿齐白石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话来当做口头禅,为自己辩解),所以找一个正宗的范本也难。

今天在中戏豫剧班的教学中,似乎找到了一种适用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即要排《穆桂英挂帅》就请马金凤到学院来执教,要排《秦雪梅》就请阎派优秀传人张梅贞执教,要排《宇宙锋》就请陈派优秀传人牛淑贤执教等等,似乎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河南戏曲广播即将排演青春版《拷红》,选定了常香玉的大女儿常小玉执导,无疑也是正确的决定。

豫剧流派戏还有许多,待全省戏曲工作者挖掘和整理,逐步推到全省戏迷面前,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