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青春版沪剧《庵堂相会》之随笔

观青春版沪剧《庵堂相会》之随笔

早在2012年9月22日观看了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演出的《陆雅臣》之后,就对青年团的整体表演水平留下不错的印象。之后不久,便听说青年团将排演沪剧传统大戏《庵堂相会》。当时我就对青年团充满期待:这出戏的身段、念白、唱腔都极其繁重。对于青年演员们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沪剧新人如何演绎老戏?如何保持老戏的韵味而有所创新?我怀着这些期待,等待着青年团的这次演出……

2013年3月16日——青年团逸夫舞台《庵堂相会》演出第二场。我走进剧场,观看了这次演出。令人欣喜的是,演出相当成功,观众更是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青年演员的支持与肯定。我自然也大饱眼耳之福。

看完戏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次演出何以成功?思之再三,萌发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请容我作为一个戏迷,一个外行人,谈谈外行人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原谅。

我个人认为,青春版《庵堂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剧本整理的成功

众所周知,《庵堂相会》是沪剧传统骨子老戏。剧本基础极佳。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牧整理的版本,更是广为流传。此次青春版《庵堂相会》的剧本整理正是在文牧版的基础上完成的。原剧本时长为三个多小时。考虑到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此次青春版《庵堂相会》对剧本进行了浓缩,删去了剧中一些过于繁琐的念白和过场,情节推进的节奏加快,戏剧冲突更加集中,整出戏一气呵成。演出时长为两小时四十五分钟,但剧中《搀桥》、《盘夫》、《拷红》、《看龙船》、《放婿》这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段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如此,既使沪剧的新观众领略了沪剧传统剧目的风貌,又兼顾了沪剧老观众的需求。可称是“整旧如旧”、“ 浓缩精华”。

(2)唱腔的原汁原味

沪剧向来重“唱”。《 庵堂相会》中更是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唱腔,此次演出基本保持了原有唱腔的原汁原味除了保留剧中几段著名的【长腔中板】、【长腔慢中板】、【阴阳血】、【赋子板】、【十字板】唱腔之外,一些小调类的唱段也予以保留。如金学文的【浦东说书调】、红云的【流水板】、陈宰庭的【进花园调】、阿大、阿二的【四句头山歌】。这些曲调,无疑使整个剧目的唱腔更为丰富多彩。演员们在演唱这些唱段时,吐字清晰,尖团分明,感情充沛。尤其是在演员们在演唱 “问叔叔”、“ 娘舅赋”、“ 看龙船” 时,更是博得观众的满堂彩。青年演员的演唱功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

此剧在唱腔上的成功,使我想到,近年来的新戏中,曲调却略显单调,好多唱腔板式和曲调都久未见用。希望通过这部戏的演出,使一些曲调能重新被运用,从而丰富剧目中的唱腔。让观众们能更加全面地领略沪剧唱腔的魅力。

(3)音乐的朴实醇厚

传统的沪剧音乐与江南丝竹关系密切,有小、轻、雅、细的特点。此次演出的配器、伴奏方面,以申胡、琵琶、笛子、扬琴、小锣等作为主要乐器。很全面地保持了这些特点,使整出戏的音乐风格趋于统一。这在近年来的沪剧舞台上是极为罕见的。不知能保持否?

(4)表演手段上的丰富

传统沪剧以“唱”为重。而《庵堂相会》老导演王兴仁先生每排此剧都会对剧中人物表演与舞台调度作重新编排和丰富。此次亦然。演员们每唱一句,几乎都辅以相应的动作和眼神。如金秀的圆场、碎步、丝巾的运用,陈宰庭的方步、扇子功、以及翻、跌、扑,红云的跪步、金学文和金太太在看龙船时描摹龙船形态的各式身段等。这些动作的设计,大大增加了剧目的可看性,人物性格与内心活动展现得更加鲜明。也使青年演员的“身上功夫” 得以展现。这是青春版《庵堂相会》主要的创新点。

(5)行当的齐全

《庵堂相会》是出行当齐全的骨子老戏,此次复排演出无疑全面展现了青年团的整体实力。

正是由于以上的几个特点,青年团为观呈现在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新老戏”。“ 新” 新在满台的青春靓丽,活泼朝气。“老” 则是观众看见了沪剧新人对传统剧目的传承。而在这背后,是青年团整个队的付出与努力。这场演出带给我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有内心感动,让作为观众的我看到了沪剧的希望。希望能有更多的传统戏能被挖掘、整理、继承。
沪剧,加油!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