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鼻音

作者:童自荣
我享受鼻音,那种我称之为艺术化的鼻音。

先从沪剧说起。

在电台做节目时,我曾提到沪剧和评弹是我年少时的启蒙艺术。当然,那时我都是通过电台欣赏的,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过,这对我想象力的培育大有益处。初中那时,我非常崇拜唱沪剧的王盘声老师和袁滨忠老师。后者嗓音之华美自不必说,可谓百年一遇。而王盘声老师则以他唱腔的潇洒、飘逸著称,其中他独有的明显的鼻音,更具高度辨识性。那时,连我相当闭塞的婶婶一提起王老师,便用沪语称他为“嗡鼻头”。鼻音,怎么个看待?难道是演员自己刻意所为吗?非也。实在倒是出于一份无奈,往往系严重鼻炎所致。按说,这本是个生理缺陷,但前辈艺术家们就有这份能耐,转化病态、化腐朽为神奇,原本的缺点运用得当,艺术化了,反成独特的风韵。说实话,我后来热衷聆听王盘声老师的唱,就是冲着他的鼻音去的。

这些年,关注到沪剧要振兴,我一直在留心新冒出来的沪剧工作者中或发烧友中,有无以鼻音见长的人才,可惜,似还未寻觅到。唱黄梅戏的前辈艺术家中有个叫王少舫的,他倒并非巧用鼻音,但他那种浑浊的土土的嗓音,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特色,刻画起老实巴交的董永来,真是入木三分,令你相信唯有他才是董永。

再说前辈配音演员。

其实,在我心目中及许多翻译片影迷的眼中,鼻音亦无疑是上译厂的特色。更神奇的是,正是这份鼻音,还让演员表述的台词十分“洋气”,好像老外就应该出这种腔调,其中的奥妙实在是难以说清。作为一个痴迷翻译片配音的我,享受着邱岳峰、胡庆汉、于鼎、杨文元等演员的鼻音,一开始我甚至还极陶醉地模仿他们的嗓音,以致我后来的发音多少总沾着一些这方面的影响。邱岳峰老师应是这些特色演员中最具代表性,亦是最神通广大的一位。直到现在,哪怕邱大师只在影片中咳嗽一声,我也立刻可以听得出来。不错,单纯的鼻音当然不会好听,而他的鼻音与他的好味道完全融为一体,于是,听他的鼻音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美。我总觉得在上译厂前辈配音队伍里,杨文元是声音条件非常特别而又不太为人熟知的演员。听说,当初杨文元是经过考试才录用的,也真佩服我们惜才如命的老厂长怎么就会觅到这样一个宝贝。

提起杨文元,他的音色、音域,尤其是他拥有的罕见的大贝司,实在是个奇迹。他的丰满、浑厚的低音,和他的鼻音音色巧妙结合在一起,令其配音极具个人魅力,而声音艺术中我们讲究的声音“荡”和“糯”这些境界在他的声音里都能找到。听他说话,会以为他是个大块头,其实,他却是个一米八的个头,且干瘦干瘦的。想起他在西德片《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中出彩的表现,他配片中的检察官,时而暴跳如雷,时而心虚结巴,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纳粹法西斯的嘴脸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真是味道好极了。

如今,译制片配音的现状依然是不容乐观。我想只有等到今天这个浮躁、功利、唯利是图的历史一页赶紧翻过去,那么上译厂或其他艺术领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会有可能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