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承载着儿时记忆的那些戏

作为河南人,有谁会不喜欢豫剧呢?只要一听到那些“吱吱呀呀”的唱腔,很多人便会跟着小声“哼哼”起来,什么《穆桂英挂帅》、《铡驸马》、《花木兰》,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大人小孩,也不管是识字的不识字的,只要是河南人,豫剧便会伴其一生。尤其是对于那些离家的游子来说,每当听到豫剧的唱腔,便如同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父亲母亲身边。

记得小时候,镇上有个戏园子(其实也就是一圈用砖头垒的围墙里有一个土台子,土台子上面搭着棚子,后面有几间陋室作为化妆室而已),经常有县里和地区的豫剧团前来演出,也有一些草台班子来演过。当然,作为小孩,是看不懂那些“哼哼呀呀”的唱的,之所以去,主要是图个热闹,跑前跑后的疯玩。

舅舅家就在老戏园子的前面。舅舅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吹箫、绘画、木工和瓦工、修理工、种庄稼无所不能,尤其是书法,更是一绝,很多写对联、春联的人家都找他帮忙。学校里墙上的山石竹子、三姨家堂屋里的耶和华牧羊图和左右两侧的对联就出自他的手。所以,不管是放电影还是演习,每次写海报无疑都是舅舅的活。

舅舅写海报有一“绝活”,其实这也是因家贫而至的。没有毛笔,舅舅就把玉米杆剥皮,用里面的芯当笔;没有墨水,就用锅底灰蘸水代替。虽然条件简陋,但舅舅一样龙飞凤舞,写得洋洋洒洒,精彩极了。

其实,小时候大哥还学过唱戏呢。当时,镇上办起了一个戏班子,父母想给大哥谋一条出路,就让他也去学学,同去的还有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只是,大哥嗓音不符合规定,就退而其次学起了打鼓、打锣,但最后都没有成功。后来,戏班子也慢慢黄了,好像只有一个姓张的女性唱包公唱得还不错,听说最后到地区戏班子去了,结果如何,也没了下文。

随着时光的流逝,戏园子慢慢变成了电影院,后来围墙慢慢坍塌,里面的房子也破败了。再后来,那片土地被几个村干部瓜分,改成了其他用途,记忆里戏园子便不复存在了。

镇上的戏园子曾经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坍塌破败之后,再有唱戏的来便之后随便在村子里空地上或者村边的田野上随便搭一个台子,再后来则是用几辆车拼凑在一起权当舞台,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电视机、网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每当有唱戏的来,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乡们依然喜欢三五成群去看戏,只不过,以前看戏时都是拿着小凳子占座位,现在则是开车去,并且也不用占座位了。因为村子里人已经不太多,年轻人都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那些本身已经上岁数、对家乡戏割舍不掉的老戏迷们。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