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彬:书法门槛与书法圈

总听到朋友们在抱怨当今书坛的怪现状:什么人都喜欢进入书法圈;什么人都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什么人都可以担任书协的领导;什么人都……他们抱怨时可以说出一连串“什么人”,最后,他们还总结了一句话:“主要是书法的门槛太低,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书法可以称为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艺术了。”面对这一连串的抱怨,面对“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的书法圈,我们不禁要问:书法真的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吗?

不容质疑,当今从事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组织、书法传媒、书法经营等各项活动的人员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书法发展的一种好势头。书法普及面越广,越能促进书法的发展。如果哪一天,书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小撮人在玩,那么书法就真的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了。但是否因为从事书法相关活动的人员太多了,就认为书法艺术的门槛很低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认真分析。

一、书法的门槛究竟有多高?

如果我们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把书法自觉时代推到东汉时期的话?书法发展到现在也有2000年历史了。专家们曾查阅了各种历史典籍,自东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料记载擅长书法的人员是不多的,被后人称为书法家的就更少了。要知道,在印刷术没有全面发展的写本时代,写字是古代每个读书人最为基本的技能。如果我们把写字都称为书法,那么,就我国古代的读书人而言,书法根本就没有门槛了。但是,为什么我国古代不把所有写毛笔字的读书人都称为“书法家”呢?道理很简单,写字是读书人的基本技能,但要把所写的字迹都视为书法,古代的人们就不答应,因为在他们心里为书法设置了一套无形的门槛,这个门槛不是所有写毛笔字的读书人都可以迈过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这样一句话:“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段话是否为王羲之所说,我们暂且不去考证。即便是六朝人伪作,那么在伪作人看来,书法跟写字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字写到“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的阶段,应该已经很有水平了,今天究竟有多少自认为进入书法圈的人具有这种写字水平,我们没有调查,但即便写到这个水平了,也不是书法。所以书法的门槛究竟有多高,需要我们自己去掂量。

二、书法家可不可自我加封?
皇帝如果要给自己加冕,在历史上终究是一个笑话。因为任何的地位、荣誉和封号,都不能自我加封,书法家的称号也不可以。读过书法史的人都应该注意到,历史上书法家都不是自我加冕的。王羲之没有自诩为书法家,更没有自封为“书圣”,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终将“书圣”之冠加在右军头上,且历代书法品评中,王羲之总是位居最高品级。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如果能同时生活在一个时期,他们也不会相互商量并自我确认为“宋四家”。但是今天,会拿毛笔写字的人都希望被人称为书法家,如果没有人这么称呼,就自我加封了,甚至还自我加封为“著名书法家”或“书法大师”。好像古希腊流传这么一句话:“知道自己知道的人,重用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人,点拨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教育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远离他。”如果当我们看到自诩为著名书法家或书法大师的作品龌龊不堪时,我们真的可以远离他,因为他就属于那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

中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书法的学习者,将成为书法家当作自己毕生的目标去追求并赴之努力,是值得称许的。但一个没有领略到书法艺术精髓且没有具备高超书法技能的人,要自我加封“书法家”称号,甚至到处标榜,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进入书法圈?

也许是我们太久没有进行写字的正规教育,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样的水平才算把字写好了,什么样的水平才可以称之为书法艺术。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将脚尖立起来,就不能跳芭蕾舞;不能让音腔产生共振,就不能唱美声;走路不稳当的人,就没法上梅花桩练功。但是,毛笔字写得不成形,在今天居然可以称为书法艺术,只要能拿毛笔写字的人,就可以运作成书法圈的大碗。于是,大家都觉得书法圈好进,拿着毛笔写字的人都可以称为“圈内人士”。书法的“圈”究竟在哪里?谁来划定这个圈?
我想,“圈”跟前面所说的门槛一样,是书法的评价标准,这个“圈”要说多大就有多大,要说多小就是多小。大而言之,似乎符合当今的现状,所有拿毛笔写字的人都是“圈内人士”。小而言之,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称为真正的“圈内人士”。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圈分为很多环,如同射击用的靶,可以分为十个环,中靶环是比较容易的,会拿毛笔写字的人都可以称为靶上人物,是大而言之的“圈内人士”。但环的级别越高,环的范围就越小,靶心部分就更小了。能进入靶心地带的人才能称为核心人物,才是一个时期的顶级高手,书法的核心人物当然应该是一个世纪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书法家了。如果写字的人认为自己上了靶环就自诩为书法大家,是书法圈的某个人物,那这人就真的不知道靶上从一环到十环究竟有多远的差距。明白靶上环数差距的人,才能真正反省自己究竟在靶上可以列入几环,也就能明白自己是否属于“圈内人士”了。

四、怎样才算真正进入了书法圈?

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在2012年第4期《书法》,引起很多人关注。文章中提出,真正能给书法家严明正身的是历史。其实,书法圈是一个无形的圈,它不是由哪几个人来划定的,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是否进入了书法圈,也不是哪几个人可以鉴定的。但是,这个无形的圈,自古以来就存在,今天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总有明眼人知道,而且这样的明眼人不少。所以,在明眼人看来,书法圈的“圈限”是非常明确的,没有真正的实力永远也进入不了“圈内”。怎样才算真正进入了书法圈呢?

这让我想起宋代书学对书法水平的考核要求。据史书记载,宋代书学生要学习篆书、楷书和草书等多种书体,并且将书法的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书之上等标准是“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这个标准在技法这个层面,要求方笔、圆笔相结合,点画线条的肥瘦要适中,而且在用笔时要学会藏锋用笔,以中锋行笔,在用笔的发力方面要求做到点画遒劲有力。除技法这个层面的要求外,在书法审美方面提出“气清韵古,老而不俗”的标准。而书之中等的标准是“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其实,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达到这个标准已经很不容易了。在用笔方面,虽然没有要求将方笔和圆笔做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但也要做到方圆结合,特别对于点画的肥瘦程度有具体要求,点画瘦要瘦得有度,不能达到“枯”的地步,肥有肥的要求,不能达到“浊”的程度。因为书法的点画“枯”了,就没有生趣,没有书法的任何意趣,也就是没有笔墨情趣,毫无审美价值可言。如果点画“浊”了,书法就如同墨猪,浑浊不清,点画模糊,也同样没有审美价值,所以要求书法的点画肥瘦程度不能没有谱,同时要能在某一书体方面很擅长,这样才能达到中等水平。至于书之下等是“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能得其意,而均奇可观”,下等的书法还没有能够掌握用笔的技巧,也不能体会用笔的精髓,模仿古人的笔画不能得到古人的笔意,但是还均奇可观。

我不知道当今书法圈内的人是否都达到了宋代书学的下等水平,虽然不能得古人笔意,但可以模仿古人的笔画,而且能写出均奇可观的字迹。但是如果在宋代,书法列为下等的书学生是不合格的,按今天的说法是“不入圈”的,必须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才能从书学毕业。如果书法水平达到了宋代书学生的中等水平,就可以真正进入书法圈了,如果达到宋代书学生的上等水平,必定是当今书坛的顶级高手。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史料记载,北宋通过书学培养出了书法家。也就是说,即便达到了书学生的上等水平,其书法能否在当时位列书法家之列,也是未可得知的。所以,要真正进入书法圈,其难度应该可想而知了。

至于有人抱怨“什么人都可以担任书协的领导”,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但我们如果能够区分“书协领导”与“书法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没有什么烦恼了。就书协这样的群众组织而言,“书协领导”可以由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担任,也可以用由热心书法事业且具有极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如果我们非得认为所有“书协领导”都是“书法大家”,那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