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何时传入的台湾

豫剧,是河南地方剧种之一,豫剧形成历史悠久,团体较多,队伍庞大,流行区域较广,故而成为全国四大剧种之一,是黄河文化中的瑰宝。

豫剧流行区域较广,从东三省到湖北、从东海之滨到新疆,都有豫剧团体。尤其是祖国的宝岛台湾,至今还保留着豫剧这个古老的剧种。豫剧是何时传人台湾的?这应从豫剧前辈“十八关”之首的毛兰花女士说起。

毛兰花(1924~1981),幼名毛妮,本名毛正义、朱风麟,出生在河南省长葛县老城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年谢世,8岁与舅父相依为命逃荒要饭。为了生活,11岁孤身独闯郑州,投奔周海水1928年创办的“太乙班”,学唱河南梆子戏,拜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周海水是一位演艺超群的须生演员,豫剧界称之“须生泰斗”,他冲破世俗偏见,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他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广招女生入班,由于他善于组织管理,有十八女生脱颖而出,他为十八个女演员以“兰”字为名,如毛兰花、崔兰田、马兰花、罗兰梅等“十八兰”,在全国各地演出,夺芳争艳,大放异彩。毛兰花天生一口好嗓音,加上聪颖智慧、勤奋好学,锐意进取,15岁便成为该班的领衔主演,常挂头牌,在豫剧“十八兰”中居首位。上个世纪40年代,成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之一。

毛兰花22岁那年,与国民党河南省立法委员、国大代表朱振家先生结为夫妻。朱先生对毛兰花的戏曲艺术事业非常关注,在他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毛兰花创办了“凤麟”剧团。当年较有名气的河南梆子演员汤兰香、车兰玉、马金凤等前来搭班演戏,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常在郑州、开封、洛阳、许昌等地演出,颇有名声。

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奔赴台湾,居住高雄,辗转屏东。毛兰花夫妻生活虽安然,但是,她常为思乡和留恋戏曲舞台而沉浸在寂寞忧伤之中。好在比邻住着一支空军部队,军中豫籍人甚多,常在茶余饭后说乡音畅谈家乡戏;有时慕名特邀毛兰花女士唱上几段河南梆子戏,以解思乡之苦,乐在其中。后来一些青年男女索性拜毛兰花为师,一心一意地跟她学唱河南梆子,毛兰花热情收徒,耐心教唱。久而久之,毛兰花便生了在异乡重操旧业之志。于是她在同乡、同行和戏迷们的解囊相助下,于1953年成立了《空军大鹏豫剧团》,从此,豫剧在祖国宝岛台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台湾,人称毛兰花为“豫剧皇太后”。后来因毛兰花的丈夫朱振家病逝,毛兰花积忧积劳成疾,于1981年病逝在台湾,享年57岁。

毛兰花女士虽然与世长辞,但她呕心沥血、精心培育的豫剧之花,却昂首怒放,豫剧演员层出不穷,演出剧目丰富多彩,代代相传。先后成立的豫剧团、队,就有十几个,如“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台中空军基地中山室豫剧团”、“台中市中华豫剧团”、“台湾黄龙豫剧团”、“台湾海军飞马豫剧队”等。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豫剧团体来往交流频繁,更促进了豫剧事业在台湾发

展繁荣,活跃在祖国宝岛的戏曲舞台上。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