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簪记》谈演员的动作设计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2007年作为学校赴法国艺术团的成员,我主演了该剧中潘必正一角。为塑造好这个家喻户晓的角色,我遵循了“内心体验和外形表现”这一规律去创作,下面就“别姑”场谈谈本人的创作体会。

戏曲表演艺术不光要有外形的表现也要有内心的体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内心世界的东西,必须寻找一种恰当、准确的外部形体动作来表现。观主法成眼见侄儿潘必正与妙常相互爱慕,必正无心读书,徒儿妙常又违反教规,为保清名,命侄即刻上京,这场戏是该剧中最具有喜剧色彩的场次。当观主让必正跪向位于文畔的王母娘娘佛像拜别时,妙常带着焦虑的心情上场。此时我在表演上处理为立即起身向妙常奔去,体现了必正对于妙常的突然出现,情不自禁的心情。两人碰面的时候,法成喊:“侄儿”,必正吓了一跳,忘形地在舞台中间正面向观众双膝跪下,捧手大拜,表现出他此时不知所措的情绪。接着必正在法成的指正下转身向佛像跪拜,在这个情节上,我观看了其他团体的演出,觉得必正跪拜后直接起身向法成道白的这种表演比较平淡,为了让这个情节更合理,更富有喜剧色彩,在表演上我处理为跪拜时心不在焉地把头朝向后方张望,充分体现了必正害怕法成发现妙常的内心活动。当必正第三次跪拜时,法成便漫不经心地向妙常方向转身,我立即起身,把姑母拉住,不让她转过去。在法成准备转身坐在椅子上时,必正忙又把她的身子转过来,殷勤地扶着她后退着坐到椅子上。这几个动作把必正害怕法成发现妙常,想方设法掩饰的心理活动恰如其分表现出来。接下来的念白与唱段虽然台词表面是向法成诉说,但潜台词是向着妙常,这时在表演上,我身体向着法成,但面部眼神动作全部是向着妙常,这样,必正借向法成的道别诉说对妙常的依依不舍之情便一目了然。在“我有一肚子话欲个你口旦”这句台词时,虽然是短短一句话,但中间有几个情绪转折。我表演时处理为在说到“你”字时,手本来是指向妙常,意为向妙常诉说,但此时法成刚好抬头看,为避免被法成发现,必正只得立即收回视线,转向法成,即刻跪下,同时我把“口旦”字语气加重、拉长,配合双手握拳,对着法成的腿快速地轻轻地捶打,头略为摆动,更加深了此时必正不想离开的却又不得不走的无奈心情。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内心再充实,观众也仍然不能理解。在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潮剧表演中,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它涉及到演员的表演观念问题。所以说,演员表演时既要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