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艺术家的历程与审美》前言

《二人转艺术家的历程与审美》前言

当我思考怎样撰写《二人转艺术家的历程与审美》这本书的时候,我当然想起了怎样走上了二人转研究的道路,二人转研究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二人转“审美”观点引起的争议等等,但是,我想到最多的还是我的童年和少年。也许,我的童年与少年与二人转研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它却使我魂牵梦绕,朝思暮想,转辗反侧,像有什么“鬼魂”抓住了我的灵魂一样,牢牢地、死死地勾住了我,让我欲罢不能。

精神分析理论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由一个人的童年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的普遍性,但在我身上是应验了的。

有一个论者在谈到我的二人转研究的时候说:“在对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式的解读中,杨朴将二人转与圣婚、生殖民俗、萨满跳神、原始戏剧、东北神话象征系统、关东戏剧都粘连起来。与这些充满学者想象力的勾连相较,该书的后记更有价值。在后记中,作者一往情深地详述了二人转对于他多病的母亲和‘干活命’的父亲的生活世界的支柱性意义。在这些充满感情、催人泪下的文字中,二人转才回到了它本身,它是那样地鲜活、璀璨!”也许就是这种更有价值的东西的作用吧,每当我思考我的二人转研究的时候,我就鬼使神差般地想起我的童年与少年。这倒不是因为我童年与少年时代就看过多少二人转,或者那时就热爱痴迷二人转,恰恰相反,那时不仅二人转看得很少,而且对二人转还很反感。那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非得诉说我的童年和少年不可呢?

也许,在我童年、少年与我的二人转研究之间存在一种我也说不明白的什么隐秘联系?一个人的审美——对美的感受与理解、欣赏与阐释,不只是一种知识、理论与方法的问题,它还包含着其他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理解、感受、欣赏和阐发艺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东西,离开了生命体验,一切都可能是虚假的陈腐的没有重量的。

当一个人回望他走了很远的路途的时候,留给他最深刻最生动最永生难忘的感受,常常不是他越过险峰的经历,更不是他到达终点的时候,而是他最初踏上起点的记忆。童年与少年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有一颗单纯、明净、善良、热烈的心,当他开始他的人生时,他所有的感受都是最初始的、最强烈的、最令人刻骨铭心的。

一个人童年与少年的体验与经历,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体验。那是一个人感受生活和艺术的“基形”。他后来可能经历了许多,感受了许多,游览了许多,阅读了许多,思想了许多,但是,对他起作用的仍然可能还是童年与少年时期形成的“基形”。

可能是由于这种无意识理解吧,当我谈到我的二人转研究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童年与少年。那里面有我的苦难,有我的懵懂,有我的愚昧,但也有我的向往,我的梦幻,我的单纯,我的追求,更有我苦命的妈妈,有我“干活命”的父亲,有我乡里乡亲的悲喜交加的生活,有我二表哥和大胖姐的《送情郎》东北民歌,还有我故乡,我故乡的民间文化……

每当我读一本书的时候,每当我讲一节课的时候,当我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些都对我起作用。当然,当我对二人转进行“审美”的时候,这些更对我起作用。何止这些,它们对我的整个人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它们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