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大舞台一“影”大世界

皮影戏是我市申报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戏剧。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此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相传成形于汉武帝时期,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元代还曾流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德国大文豪歌德非常喜爱我国的皮影戏,在1774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他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1781年8月28日,他专门举办了中国皮影戏演出会,以此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皮影戏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制作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操作皮影者站在“亮子”下,把皮影贴近“亮子”表演,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于灯光的方向观看。

皮影以秦腔为主,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的弦板腔也多以皮影戏的形式表演。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令人眼花缭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