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铁岭二人转的“丑”

带您了解了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辽阳二人转是怎么“浪”的,今儿咱们梳理的,是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铁岭二人转。

一提到铁岭二人转,大家必然会想到赵本山,他对二人转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大家都比较了解,暂不多介绍。除了赵家班,铁岭还有不少有特色的二人转演员,且听记者一一道来。

2009年2月,铁岭开原市上肥地乡,一间紫琉璃顶的大瓦房内,一位50多岁的妇人正带着一个6岁的小男孩坐在炕上包豆包。祖孙俩开着收音机,悠闲地跟着收音机里稚嫩的童音哼唱着二人转的经典曲目《小拜年》。

这位妇人就是当年刚刚凭借《不差钱》上春晚而爆红的二人转艺人小沈阳的母亲,收音机里播放的是小沈阳的女儿洋洋唱二人转的录音。

在如今的铁岭农村,二人转这项表演形式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红白喜事、盖房买田、乔迁上梁,都得请人来唱上一段二人转,然后叫上亲朋好友跟着热闹热闹。观众广为熟知的二人转艺人包括赵本山等,都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地方的瑰宝

以丑角为主,表演夸张搞笑

铁岭二人转已知有艺人活动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二人转艺人凭借一身绝活儿,师承不断,走南闯北,在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均留下传人,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比起其他地区的二人转,铁岭二人转会聚了东、西、南、北各路二人转流派的特点,唱功、说功、舞功、扮相、绝活等更加丰富;铁岭二人转艺人演唱字清、音准、板头严实,几乎段段有“说口”。与传统二人转大戏中以女性主唱不同,铁岭二人转“说口”以丑角为主,旦角捧口。二人转的表演讲究“卖相”,如娃娃相、傻相、呆相、疯相、瞎相等。在配合旦角表演时,讲究“哏”,主要是“蔫哏”和“冷哏”。“蔫哏”是在旦角进入人物表演时,丑角以夸张手法通过说“零口”抓住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而出“怪相”,以达到演出效果;“冷哏”是在表演过程中出其不意地卖个小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除此,铁岭二人转艺人的三场舞、扇子、手绢、端灯、舞彩棒、手玉子、打大板等技巧也令人叫绝。

事实上,铁岭二人转的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目前也是在剧场中最常见的二人转表演方式。

文化的传承

“非遗”版二人转并非剧场版

2006年,随着铁岭二人转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赵本山也成为铁岭二人转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在铁岭,说起二人转,到处都离不开赵本山的影子。他通过春晚的舞台,把铁岭这座“大城市”推广出去,广收弟子,弟子再收弟子。
然而上升到对二人转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这个高度,赵本山作为传承人的资格也曾一度受到来自专业学者的质疑。“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被取消国家级传承人的资格。小沈阳的火爆演出是变味的‘二人秀’,也不是二人转。”对于这样的观点,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家肖鹰也持相同意见。

而近日,记者走访的一些曲艺界内部人士,他们也委婉地表示,国家“非遗”要保护的传统的二人转,与剧场内演出的二人转不能执一而论。

曾经的困难

“粗口”差点毁了二人转

在东北民间流传了300余年的二人转艺术,最饱受争议的软肋就是“粗口”,铁岭二人转也不例外。隐藏在传统大戏九腔十八调,说、唱、扮、舞、绝这些纯艺术、真功夫背后的阴影,就是在一线演出时,演员在舞台上频频爆出的“粗口”。

著名二人转专家王肯表示:“既不要歧视二人转,也不要把它捧得太高,二人转演员要留住观众,不能总说荤口,总给观众一些臭鱼烂虾馅儿的印象,要有新鲜的三鲜馅儿,用创新把荤口、黄口换下来。”

2002年夏天,赵本山在营造了以“本山”为标志的二人转品牌后,首次提出了“绿色二人转”这个概念,他将整个行业对于二人转“粗口”的抵制提炼成一个口号并付诸行动,在剧场内演出,一经发现演员在台上有“粗口”,立即辞退。

行业的转机

成铁岭标签,商演邀约一年不下百场

整个行业的自省以及净化,让东北三省的二人转演员迎来了行业的中兴,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演邀约,也让此前只能混口饭吃的二人转演员们富了起来。

二人转专家王肯表示:“我在摇车里就听二人转,它看似大俗,其实很丰富。”近几年来,二人转这项艺术形式在铁岭当地完全盖过了其他艺术形式,成为铁岭的一个标签。“大城市”的民间艺术团每年接到的来自于全国的二人转商演邀约不下百场。铁岭的二人转演员很容易接到活儿。二人转的演出也早已不局限于铁岭、辽宁乃至东北三省,也曾多次走出国门。

人物专访

“东北丑王”郭金杰:

不会唱二人转,在铁岭没活儿

有着“东北丑王”之称的郭金杰是铁岭市年轻一辈二人转演员中的代表人物。相比小沈阳的家族式,郭金杰学二人转是半路出家。

尽管如此,凭借对丑角的精彩刻画,“东北丑王”这四个字还是越叫越响亮。在一次去北京演出时,郭金杰偶遇潘长江,潘长江当时逗他说:“你是东北丑王,你是东北第一丑吗?我才是东北第一丑,你只能算东北第二丑!”

晨报:你最初是相声演员,怎么转成二人转演员了?

郭金杰:2001年,赵本山老师拍《刘老根》的时候,片场就在我们单位对过儿,隔年电视剧一播出,二人转一下就火起来了!你不会唱二人转,团里演出都不带你去。我们在剧团没工资,收入全靠出去演出。没收入怎么生活?

晨报:半路学二人转是否特别困难?

郭金杰:刚开始唱不了。不敢张嘴,怕别人笑话。我就在家练,买了很多光盘,照着里面的唱。那时候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我就躲在开原我快板老师的家里练二人转。练了能有一个多月吧,天天喊,天天唱。

晨报:一个月就能演了?
郭金杰:说实话,很心虚。当时是圣诞节,有个老总来我们剧团邀请演出,点名就要《跳大神》,有人能演就用我们,没人能演人家就找别的剧团去。我当时就跟团长说,我试试行不行?团长说你别闹了。我说我就试试,结果一嗓子唱出来,我们团长就蒙了,对方老总也挺满意,定下来有演出了,我才赶紧去给自己做演出服、道具。

晨报:刚上台那会儿什么感觉?

郭金杰:心虚,不敢演。我给自己画个大丑妆,为了遮脸儿。后来一点点儿的,就在“丑”里面摸索出技巧了。

晨报:二人转演员不是需要很多绝活儿吗?这些也一个月就能练成?

郭金杰:当然不是。我之前是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快板、二胡、唢呐都会,在学校的时候还学过东北秧歌,抖手绢的腕子活儿也没问题。

晨报:在你看来,铁岭的二人转相比全国有什么特色?

郭金杰:铁岭的二人转是几代艺术家传承下来的,现在很多剧团接商演,也爱打着“铁岭艺术团”的招牌,其实根本不是我们团儿。铁岭二人转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摸索,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有了很多创新。甚至有些节目,在二人转里加入了芭蕾舞等新的艺术形式,更贴近观众的喜好。在农村,二人转的基础也非常厚重。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