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道梅香”的启示——从冯玉萍喜获“梅花大奖”说开去

深受观众喜爱的评剧名家冯玉萍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颁奖典礼上获得了“三度梅”的殊荣,成为自中国戏剧“梅花奖”设立以来,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评剧演员。不久前,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主办,沈阳演艺集团、沈阳评剧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推出了“韵道梅香”——冯玉萍喜获“三度梅”暨舞台生涯四十周年的专场演出,“韵道梅香”的演出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剖析和展示了冯玉萍本人艺术成长的经历及代表剧目的精彩选段,因而,受到辽沈地区评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

身为沈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冯玉萍,是在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辽沈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1972年考入沈阳评剧院,1981年又正式拜评剧“花派”创始人花淑兰为师,刻苦继承评剧“花派”艺术,成为了“花派”艺术的主要继承者。从冯玉萍十九岁主演了第一部评剧《洪湖赤卫队》算起,到1987年,她已先后主演了十七部大戏。这一年,她不但被评为一级演员,还凭借在评剧《风流寡妇》中吴秋香这个人物的出色表演,一举荣获戏剧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名列榜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每一个戏剧人的梦想,但是在冯玉萍看来,这并不是她艺术求索之路上终点。她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1997年,年近不惑的冯玉萍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深造,努力学习戏剧表演理论,钻研话剧表演艺术,并在话剧舞台上演出了《名优之死》等剧。对于表演艺术横向领域的拓展,打开了冯玉萍的艺术视野,更为她所从事的评剧表演艺术拓宽了道路。1999年,冯玉萍又以评剧《疙瘩屯》中喜莲的精彩演出,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度梅)。十四年后的2013年,冯玉萍再次凭借自己在评剧艺术实践中的多年积淀,在《我那呼兰河》中成功地塑造了王婆的形象,从而,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成为自1983年“梅花奖”设立以来,中国评剧历史上首位获得“三度梅”殊荣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冯玉萍喜获“梅花大奖”,这不仅是冯玉萍个人的荣誉,还是辽沈乃至东北地区评剧艺术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在于从冯玉萍获得“梅花大奖”对于辽沈地区评剧艺术发展的启示。

评剧艺术在辽沈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20世纪30年代后,评剧艺术在表演上充分吸收、借鉴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营养,日趋成熟,在东北相继出现了金开芳、筱桂花、筱麻红、赵小楼等一批著名演员。新中国成立后,沈阳评剧院创作的《小女婿》、《茶瓶记》、《黛诺》、《杨八姐游春》、《人面桃花》、《小院风波》、《风流寡妇》、《秧歌情》、《疙瘩屯》、《我那呼兰河》都是东北评剧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大影响,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了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艳铭杰、鑫艳玲等老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虽然没有昆曲、京剧的历史久远,但因其灵活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在百年间的北方大地迅猛发展。在评剧艺术发展过程中,以“奉天落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北评剧,始终与唐山评剧、天津评剧具有同样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呈分庭抗礼和鼎足三分之势。同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又使东北评剧形成了独立、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2005年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此,辽沈地区评剧艺术的发展又焕发了她的第二春。

冯玉萍作为“花派”创始人花淑兰的入室弟子,她全面系统地继承了“花派”艺术。“花派”形成于东北,这一评剧流派在声腔及表演艺术方面,体现着黑土地上所固有的热烈、奔放与激越、豪爽的地域风情,也生动地刻画出了北方女性的泼辣、纯情、质朴和善良,这也是“花派”剧目及唱段、唱腔在辽沈地区拥有众多观众的重要原因。作为戏曲演员,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无疑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冯玉萍虚心地向花淑兰老师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学习并演出了《谢瑶环》、《茶瓶计》、《半把剪刀》、《黛诺》等“花派”名剧,这使冯玉萍无论是宏观的风格展现,还是微观的细腻处理,都对“花派”表演艺术掌握达到了精准的高度。这种艺术积淀不仅令冯玉萍跻身于评剧“花派”传人翘楚的地位,更使她掌握了评剧舞台上塑造人物的多元手段。试看,由冯玉萍领衔主演的《风流寡妇》、《秧歌情》、《疙瘩屯》等,哪一出是花淑兰老师生前曾经演过的剧目,然而,这些在冯玉萍演来新编剧目,哪一部又不具有“花派”艺术的风格与神韵,这正是冯玉萍在艺术上取法“花派”而又不拘泥于“花派”,并且善于运用“花派”的艺术营养运用在自己的原创剧目的力证,从而使评剧“花派”的传承从单一的继承走向丰富创新的必然王国。

冯玉萍能够以艺术创新的高度视角,从单纯的评剧艺术中跳出,虚心向姊妹艺术学习,并在舞台科技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为评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评剧演员,能够主动到戏剧学院学习话剧艺术,这恐怕在戏曲演员中并不过见。不仅如此,冯玉萍还在评剧艺术的创新中,与著名戏剧导演査明哲先生携手合作,倾力打造了具有典型时代风范的大型评剧《我那呼兰河》,从而,使传统的评剧艺术紧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赢得了专家的首肯以及新时期评剧乃至戏曲观众的欢迎。也可以说,冯玉萍通过对评剧艺术“继承——创新”的现身说法,为当代评剧、戏曲乃至戏剧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成功的探索之路。

不可否认,近年随着社会娱乐形式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使包括戏曲在内的专业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及观众每每会发出“舞台剧已经过时了”的感叹,面对部分从业人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没有理由说大家的观点没有任何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积极地看到,假若戏曲乃至戏剧艺术的存在真的像上面所说,已经不再适应当今观众的需要,那么,冯玉萍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事实恰恰说明,评剧乃至戏剧艺术的前途与命运,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的灰暗与无助。事实证明,评剧艺术作为辽沈地区最主要的地方曲种,本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沈阳戏剧界更有像冯玉萍这样的评剧领军人物,在深入继承传统之后,不断开拓视野,勇于尝试和创新,时刻站在艺术创新的潮头,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着评剧艺术未来发展的走向。这既是冯玉萍本人在艺术创新路上需要文艺界同仁正视的问题,更是整个辽沈文艺界需要思考的实质,还是沈阳市戏剧家协会乃至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应当共同为之奋斗的方向。

辽宁素来以戏剧大省、文化强省著称,沈阳更是辽宁的龙头城市,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本该具有带头、表率的责任和义务,冯玉萍作为沈阳评剧的领军人物和辽沈戏剧界的代表人物,身体力行地为广大同仁做出了榜样和表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辽沈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能在冯玉萍喜获“梅花大奖”的喜悦与骄傲中,透过冯玉萍在艺术求索之路上取胜的法宝,为当前辽沈地区的艺术工作者在观念上注入新的活力,寻找更多有益自身发展的启示与思考,在当前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齐心协力,为把沈阳和辽宁建设成为艺术名城、文化强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份责任。《沈阳文艺界》2013年第4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