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秦腔——当今秦腔的骄傲

西和县秦腔——当今秦腔的骄傲

逢年过节看看秦腔总觉得这年才过的够味儿,可是看秦腔也让人恼火,记得是看了铜川还是三原县的关于武则天的一本戏,完全没有秦腔味儿,就是歌舞剧,看易俗社新排的《白蛇传》,也是歌舞,看···,这些所谓的新秦腔和新式唱腔让人无法忍受,毫不客气的说是在糟蹋秦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抽掉了传统秦腔的基本套路,演员没有上场动作和铜器,也没有下场动作和铜器,比如那个武则天就是直接大步流星的像去超市或者办公室样走上来,走的什么铜器根本无从谈起。《白蛇传》中的玉帝法海也是如此的上下场。这样的戏还怎么看?

2.没有中间套路,传统戏却像抽干挖空的比干丞相,既然没有上下场的动作与铜器,还不让你看过场,整个过场就就只剩下演员歌剧化的道白和唱段,在我听来就是乱喊乱叫。如名家演出的《回荆州》,刘如惠的周瑜坐帐,不是大发堂,也根本不是小发堂,还不表名,让你看戏的从头到尾不知道这个人物是谁,除非你懂这个戏。

3.演员的唱腔毫无感情可言,就是要么玩声线,要么干嚎,为了显示自己的所谓唱功挣着发力,很是背离艺术规则,艺术大师早就告诫:宁可欠不可过。感动不了自己的唱腔怎么能打动观众?这种不带感情的唱腔听着遭罪。如周至某著名须生的刘彦昌就是玩声线玩发抖的山羊叫式的唱腔,研究院某明须生的冯彦、老杨业挣命的发力搞过火。

4.演员搞不懂自己扮演角色的身架。张定边那么大身份的人物在秦腔剧院的《九江口》,划船那一场却是在扭秧歌,绝对比民间妇女扭得更妇女,极其搞笑,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大名鼎鼎的省会城市的大型剧团演的戏。研究院的某著名须生的杨波也是在李太后面前指手画脚,表演中小动作不断,这是一个名演员绝不该有的坏毛病,此人在甘肃靖远唱戏多年,著名就没有向老艺人展学昌学点儿东西呢?大家看看展学昌的《舍子》,唱功不说,单就白生的那舞蹈是在是令人赞叹。可惜研究院那明须生没有展学昌的百分之一。

没奈何回头看看西和县的戏,就是好看,基本原汁原味的传统秦腔的演出套路,让人很觉得过瘾,无论是演员的上场下场都有程式铜器,是大豹子头还是八陲,是四击头还是倒脱靴···,这种程式套路是秦腔的灵魂血肉,《杀庙》里的韩琦不管谁演,上场都离不了八陲,只是怎么组合的问题。战场的阵势打法也完全遵守秦腔既定的程式,演员的表演也是遵守程式,内袖外袖的用法,十大手势里净角有净角的手势,生角有生角的手势,不能没有区别的想当然。比如李发牢的《杀庙》就有明显的净角特征,这是对秦腔表演程式的陌生造成的。

虽然西和县的演员的嗓子都不是很理想,但一个会欣赏秦腔的戏迷是能够容忍的,因为他更享受的是程式套路这个秦腔的血肉和灵魂。同时西和县的戏还有这么几个优点:

1.演员在表演中对情感的投入很好,西和戏能打动人,感染人。

2.演员不恨戏,不挣着唱而过火,这尤其显示了这个具体演员的水平,特别是导演的水平。

3.这个县的戏过场整齐不乱,叙事清晰明确。演员上场站位都很规范,戏演的非常整齐,显示了导演一流的水平。

4.这个县剧团的演员在表演中乱穿,穿衣比较规范。

5.很难看见演员在表演中手忙脚乱,水袖邋遢,靠旗缠绕等,这些别的剧团常犯的毛病这个剧团几部看不到,看见这个剧团的整体实力和演出理念。
6.这个剧团的脸戏脸勾的很是漂亮,这也是这个剧团的一个特点。

7.他们演出了不少省会大型剧团不会演的剧目,为秦腔贡献很大。说实话他们的有些剧目大剧团的导演根本就玩不转。

很想见西和剧团的导演,他一定是位秦腔大师。

有哪位还知道哪个剧团的戏保持了传统秦腔的原汁原味,可提供以便学习,但绝不看“新”秦腔。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