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之初探

引言

第一次真正接触皮影艺术是在2003年,甘肃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来中央美术学院演出。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在北区礼堂那次短暂的演出带给大家的激动与震撼。小时候看过皮影形式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很是喜欢;后来到北京来读书,时常去逛潘家园、琉璃厂,看到了皮影的实物,经常被那些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精美小人儿与小动物吸引得驻足不前。皮影在我的概念里就是这样的一些充满了生命力的造型形象,就像是平面的绘画作品一样,静静站在那里,耐人寻味,而完全没有把它和戏曲联系到一起,尽管我知道它是由人来操控表演的一种傀儡戏。

可是当那次看到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现场表演版的皮影戏,我惊呆了,诺大的舞台上,没有多余的布景,没有好的音响设备,只是简单的支了几个架子,挂了块白色幕布,幕布后打了一盏灯,旁边坐了几位演员及伴奏人员,他们都是朴实的农民,一切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随着一阵伴乐奏起,婉转悠扬,霎时一声唱腔从胸中迸出,高亢激昂,几乎掀开了礼堂的屋顶,把我带到了广袤的西北黄土高原,这声音比歌唱家的嗓音更醇厚嘹亮,更宽广深情,单是这唱腔就是一次听觉的盛宴。

一、道情皮影之概况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弄影戏’,是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音响、唱腔和由艺人操控的影人的表演,不仅能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还能演绎金戈铁马的千古沙场和千变万幻、出神入化的天神魔怪。”

环县地处中国西北,位于甘肃东部,与陕西宁夏交界。环县古称环州,它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是代表甘肃省独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

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明末清初,是历史悠久的皮影与道情音乐结合的产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闭塞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文化生活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群众文化生活近乎空白,因而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一经诞生,立刻受到当地群众的无比喜爱,同时也为我们保护了相当完整的陇东地区民间文化遗产——陇东道情皮影。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甘肃环县皮影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故也称“影子戏”和“灯影戏”。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甘肃环县为“皮影之乡”。
二、道情皮影艺术的美术造型表现形式特点

环县皮影的影人造型十分丰富、独特,因而在中国的造型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造型体系。它兼容有古代壁画、佛像、戏剧脸谱、戏剧服装、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剪纸等艺术形式的精髓,并用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线条塑造形象,再采用镂空技法在牛皮上雕刻,线条流畅挺拔,雕刻精致,并在敷色上使用不加调和的透明水色,着以纯正绚丽的颜色,让人感觉明快艳丽。总的来说,道情皮影在造型表现上有四种主要的形式特点。

1、线性构成局部

东方的艺术都是以线条作为绘画表达的主体,运用到皮影艺术中亦是如此。皮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线条,刚柔、粗细、轻重、徐疾……,与传统的中国画的白描如出一辙,运用不同线条的不同特性表达出优美的动感与节奏。

2、外简内繁构成整体

由于皮影的特殊表现形式,决定了它外简内繁的造型特点。由于皮影要顺应透光性的需要,就产生了皮影内部镂空的雕刻手法,通过镂雕反映出影人的结构、形体、服饰的细节,以在光影下的变化。而作为平面的二维表现空间,又不能让这些内部的细节连接不上,且易于表演操作,因此,在皮影的内行上夸张五官的特征,以便将各个部分连接;在皮影的外形上,一般都采用大的直线和曲线组成,并且将衣纹细节全部简化,使外轮廓如汉画像砖一般概括简练。

3、绚烂的色彩

环县皮影色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营造出艳丽大方的美感。另外,在皮影艺术语言中,色彩还代表一定的含义,如京剧脸谱艺术中的“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然而,环县皮影亦不完全照搬脸谱艺术的谱式,还依据色块的组合及变化有致的透光线条塑造形象,从而加强影人的戏剧效果,提高影人感染力。

4、夸张的人物形象

人体比例头大身小:人体头部与身体的正常比例为1﹕7,而在皮影人物的表现上,为了突出头部的刻画,将人的正常比例变化为1﹕6甚至是1﹕5,尤其是要强调某些凤冠,盔帽的装饰更是如此,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最精彩之处。

身体构造上窄下宽:由于皮影戏的三个撑杆,一个与肩颈相连,两个与手相连,以使手臂做出各种活动,在脚上却没有脚杆,因此,影人走动的形态要依据头与上身的运动带动下,自然摆动。这样上窄下宽的形态,在物理形态上最合理,在画理上最有美感。

散点透视:由于皮影是二维的平面表演艺术,因此为了表现三维的空间效果,皮影艺术还借鉴了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即正侧面的脸(五分脸)其中也有少数正面,而躯体只有正侧面和斜侧面(七分身)。场景道具中的桌椅,也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透视面。

三、皮影艺术的戏剧舞台表现形式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以纸亮子为“舞台”,通过灯光使皮影显于“纸亮”,供舞台之前的人观赏。坐在前台的人为挑线者,他精通演唱,指挥后台领衔主演。皮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戏曲、美术、舞蹈于一幕,其表演好坏,除了乐队和影像之外,直接决定于挑线手的水平和技艺。其不仅要求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男腔女调,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并且协调全场的进度与气氛。

其独特风格有以下几点:

一是道情皮影唱腔。明末清初,在皮影艺术大师解长春大胆革新道情皮影之后,使得道情皮影戏剧中的生、旦、净、丑所有人物角色的演唱道白,男声女调,多腔并用,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特别是花伤音相间板路调式,是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唱腔的一大特色,它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为徽调音乐。环县道情皮影传统唱腔共有两大板式(飞板和弹板)四大调式(即花音弹板、伤音弹板、伤音飞板、花音飞板)。

二是道情皮影戏中“嘛簧”的应用。“嘛簧”技巧的应用是最能代表环县道情皮影演唱地方特色的。“嘛簧”也称“帮腔”,即当演员演到高潮动情之处,在一段唱词末尾,根据一定的唱法由前台主演领起,后台全体演职员采用合唱、齐唱、重唱等多种伴唱形式,咳咳唠唠,一腔三折,一唱三叹,声势宏大,气氛浓烈,娓娓动听。对于渲染烘托剧种人物性格,增强剧情艺术表现力具有极强的效果。

三是道情皮影的乐队。道情皮影乐队分文乐与武乐。文乐有四弦、二胡、笛子、唢呐;武乐有战鼓、干鼓、大锣、小锣、铙钹、甩梆子、碰铃及渔鼓、简版等。

文乐多用于抒情气氛的创造,善于表现人物喜怒哀乐心理活动。武乐多用于渲染气氛,善于表现人物的行为动作,并常有武乐来指挥文乐,二者配合演奏,高亢激越,婉转悠扬。

环县道情皮影乐队中有两件乐器极富特色;一位弦乐“四弦”,一为打击乐“甩梆”。四弦在形式上比二胡多了两弦,功能上等于两个二胡。“甩梆”把木鱼和小铜铃组合在一起,敲击一次可同时发出木鱼声和铜铃声。这两件乐器相传为解长春首创。

四是道情皮影的舞台。环县道情皮影舞台是“纸亮子”。欣赏者即可观看前台也可以欣赏后台某一位演员。作为视听艺术,道情皮影和其它戏曲相比重在“听”,所谓“看戏不如听戏”、“七分听三分看”,足见环县道情皮影形在“皮影”,神在“道情”。

四、皮影艺术的现状及未来

在元代,皮影戏曾被传到很多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不知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因此,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灯影”。由此,可以想见皮影艺术昔日的辉煌。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皮影戏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曾经制作皮影和表演皮影的艺人现今都年逾百岁,不能继续演绎;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这门传统的手艺活,使得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就要失传。另一方面,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出现,爆炸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与生活,使得皮影戏不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被人们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等待着它的只有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而我们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让这门璀璨的艺术继续活下去,并引发出它新时代的使命呢?

诚然,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然而也不是没有化解的方法。

(一)应对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电影、电视等对皮影的冲击,使皮影爱好者出现断层。我们可以将皮影艺术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网络元素联系起来,打造现代化的皮影艺术。如数字化的皮影动画片就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再去做雕刻、做道情皮影表演,因为这需要付出太多的耐心与汗水,忍受太多的寂寞与孤独,他们宁愿耐心地坐在电脑前,那么这些年轻人完全可以用现代人的形式做现代化的数字皮影艺术,赋予皮影艺术新的生命力。

(二)解决皮影戏自身的本体问题。如剧本太老,讲述的永远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设备落后简单等。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生活编一些适应现代人审美心理的新剧本,引进一些新式的音响、乐器设备,增加皮影表演的内容形式。

(三)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以娱乐为主,欣赏为辅的现象向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的现象过渡,我们可以在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上进一步强调其造型及雕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大其“静态”的艺术价值。

(四)加强保护工作。政府要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与投入的力度,让社会各界尽量多的给予皮影艺术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结论

任务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中的,只有与时俱进了,才能有柳暗花明的那一村,我们不希望看到民族民间文化的没落与消亡,我们期盼着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能够经得住新时代变革的洗礼,能够保精华、创新格,重新焕发新的光芒。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