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科和他的鲁南皮影戏

鲁南皮影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唱腔圆润,操作巧妙,故事精彩,在流传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方言和戏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然而,随着娱乐活动的多元化,鲁南皮影的发展每况愈下,特别是电视的兴起,对鲁南皮影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皮影艺人都选择了改行,鲁南道教派山花皮影的第四代传人陈守科,还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艺术。这些年来,陈守科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鲁南皮影戏,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南、安徽都有他的足迹。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陈守科创作了许多新剧目,“只有创新,鲁南皮影才有生命力。”陈守科说。

以前在老家山亭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当地的老百姓都要邀请陈守科的剧团去演几场皮影戏,电视时代到来以后,渐渐没有人邀请他了。受到电视冲击的皮影戏在夹缝里生存,但陈守科坚持认为鲁南皮影戏有市场,老辈人还是非常希望看到皮影戏。他说:“我不甘心,皮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西方的电影是根据皮影发明的。皮影在哪一代失传,那一代人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使皮影受到更多人的欢迎,陈守科想到的是创新。2000年,济南千佛山景区邀请他的剧团在千佛山庙会期间演出皮影戏。以往皮影戏的演出都是在晚上,但是主办方要求剧团在白天演出。为了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陈守科专门用五彩塑料制作了一套皮影(原来是用驴皮制作),并调整了灯光,加大了幕布的面积,这次演出使他的剧团在千佛山景区一炮打响。

传统的鲁南皮影戏用鲁南方言来唱,很多外地观众都不理解里面的唱词。陈守科说:“如果全用方言来唱,济南观众可以听懂四成,青岛观众可以听懂三成,上海的观众就一句也听不懂了。”为此,陈守科在保留鲁南皮影戏特色的基础上,在唱词中增加了部分普通话,并提炼整合将山东大鼓、山东琴书等艺术形式,形成一种新的唱腔,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陈守科在剧目上也有所创新。《哪吒闹海》、《西游记》、《杨家将》、《封神演义》等是鲁南皮影戏的传统曲目,除此之外,陈守科创作了许多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他根据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枣庄市山亭区防疫站站长张普山的事迹,编写了《张普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皮影戏剧目,在当地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此外,《孙大圣游山亭》、《是谁还给我往日的辉煌》、《莫忘1938》、《五福娃喝奥运》等,也是他创新的成果。

陈守科的坚持让一部分改行的皮影艺人重新干起了老本行。“鲁南皮影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定不能丢,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鲁南皮影戏,并愿意学习这门艺术,只有这样鲁南皮影才不会失传。”陈守科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