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看待变脸“泄密”问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饱浸着东方魅力的中国戏剧更是名冠五洲,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最为神奇诡异的莫过于川剧变脸.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都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作为四川人,我们非常自豪能够在今天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国戏剧的瑰宝---川剧变脸!

说起变脸,我们首先追述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每当逢年过节之际,在巴蜀乡镇各处的庙堂上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并渐成形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巴蜀文化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经众多艺人潜心研究,千锤百炼成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和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相比,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此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摸索、演变,逐渐成为川剧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触及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总会有用武之地,它常常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描摹出人物内心波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变脸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当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也是戏剧高潮之所在。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表演由衷的认可。
历史走到今天,由于川剧本身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逐渐被其它剧种所借鉴,并广为流传至海外,川剧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和姿态,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变脸”,作为一种四川地方剧种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出现于传统折子戏,剧中有一名义盗贝戎劫富济贫,为了摆脱官兵的追捕,巧妙的以变幻脸谱而脱身。后在著名川剧《白蛇传》中又有所发展和提高。在戏剧界,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变脸大师&脸谱欣赏&变脸揭密

讲到川剧变脸,我们不得不说到变脸大师们,正是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我们今天才能享受如此令人惊叹的变脸节目。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大师们的演艺生涯吧。变脸大师,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应该就是:彭登怀,何洪庆

(一)彭登怀。一声表演无数,创造了25秒钟变14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人说,看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在事业背后的细节表现。看彭登怀的人生事,更让我们看到他的大家气度。我们主要看看他的家。

1.客厅里的“唐卡”画。听说,这是他的一位“粉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西藏弄回来送他的。这幅画是寺庙里十几个高僧净身之后,再用金粉集体创作精绘而成,其隆重可见一斑。彭老师带回来后将它视为无价之宝,悬于朝阳之处拜谒。这里可以让我们看到彭待戏迷的态度,更让我们看到他在别人心中的地位。

2.书房里的那幅字。刘德华,这是大家都这么熟悉的人物,当听到他那或是动情或是豪气的音乐时,有多少人会将他和‘粗俗’的变脸这种戏法联系起来呢。而写着“五十梨园情,花甲艺海春”的这幅字,这副彭登怀60大寿时,刘德华从香港空运过来送给恩师的生日礼物,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中流行和传统的结合。

3.蝴蝶牌缝纫机。在彭登怀眼里,这架缝纫机比起自己的戏服、比起烫金佛像、比起徒弟送的字更珍贵。而在彭登怀心里,家里真正的无价之宝就是自己的妻子张宝琴。彭登怀的妻子张宝琴精于缝纫,彭登怀的每套变脸戏服和脸谱都是张宝琴在这台缝纫机上日夜赶制出来的。第一次做服装和脸谱,夫妻二人在这台缝纫机上整整做了两天两夜,然后张宝琴对彭登怀说:“你可以变脸了”。从此彭登怀的变脸一“火”不可收拾,然而张宝琴却患上了面瘫病,相貌越变越丑。现在,变脸已然成为了彭登怀一生的事业。而要治好妻子的病,还她原来的美貌也成了彭登怀要做好的一件大事。彭登怀说:“如果没有妻子,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变脸成就。”张宝琴就是彭登怀变脸的秘诀,直到现在,张宝琴依然包揽着彭登怀所有表演服装和道具的制作。为了不让患病的妻子在家寂寞,彭登怀在每次外出演出都要带上他的妻子。

(二)何洪庆。变脸,似乎是一件古老的事,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表演这门绝活的似乎也是一些上了年龄的人,应该是像彭登怀这样的老手。事实上,变脸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绝技。何,正向我们展示着变脸的魅力和生命力。何洪庆变脸界中最年轻的也是变脸最快的变脸王,他的变脸速度现在还无人能打破。一秒半的时间变三张脸,而且毫无破绽。这实在不得不让人惊叹,而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他的变脸本事不是得自师传,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多年前,自幼学习川剧的他,从老师那了解到一些变脸的方法和表演规律,他对变脸萌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变脸是不能随便传人的,要想学习变脸何洪庆只能靠自己琢磨。

他在变脸上的贡献是,他赋予变脸新的风格那就是“阳刚之美”。他将变脸的脸谱和服装都做了许多改进,使得人物不再是诡异凶狠的反面人物性格,而表现出挺拔、潇洒的正面人物性格。他用“阳刚之美”的武生身段来表演变脸,在变脸技艺上反复磨炼,创造了“快三张”的绝技。这项绝技是在瞬间连续变幻三张谱而且不用扇子遮挡,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而今何洪庆先生的变脸已集大成,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03-04春节晚会的演出,同时多次出国为外国友人献艺,为川剧变脸提高了声誉,也为川剧扩大了知名度,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正是有这么多人在着迷于变脸,有这么多人为着这样的艺术在献身,才使得这古老的艺术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变脸的王者接连不断,变脸的大师将之世代相传,变脸的记忆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中继续向前发展。而变——首先就需要多样性,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脸谱才成就了千姿百态的变脸王们的表情,让“变”成为可能。

川剧脸谱可谓无花八门,无所不包,在这里我们只能列举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让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这么多的脸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但真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让人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变脸到底是怎么变的吧。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1。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2。吹脸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3。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其实,变脸的技术是属于我国国家二级机密,是不外传的,我们在这里说的所谓解密也只是简单的说到了毛皮。我们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如果有谁真正想了解想学这样一门艺术的,想必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都共同期待有更多人投身到变脸艺术,将变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变脸”泄密”说

川剧之精华在于变脸,变脸是川剧特有的艺术,是独此一家的绝技,被誉为国宝。然而近日有报道称,中国戏剧界唯一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绝技,目前正被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变脸”现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一门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技艺最近再掀波澜。一名变脸表演艺术家惊呼:“国家二级机密”流传到了国外。

是开门变脸还是关门收徒? “泄密”一说引出川剧变脸艺术家纷争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上一些专家对此的看法吧。

著名川剧艺术家彭登怀说。“市场是衡量变脸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人学、没人看变脸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彭登怀认为海外学习变脸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大可不必紧张。”“即便有再多的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但是仍旧不能改变川剧变脸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这一事实。”
李平,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则认为变脸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就在于它的“神秘性”。它是应剧情发展需要而在某个环节中突然出现的,进而引发观众的兴奋。但是如果连变脸的技巧都广为人知了,那么它对观众还有吸引力吗?李平认为如果这样,迟早有一天变脸将失去它的艺术魅力。变脸这门艺术流失到海外很可能会使其“庸俗化”。“你要知道,变脸它不仅是一门技艺,它更是蕴涵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这就是它民族性的体现。外国人可能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学会变脸的技术,但是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很难领悟的,这种情况下变脸很可能会被庸俗化为类似魔术那样的单纯的一门技艺,这在客观上就糟蹋了这门中华民族文化。

另外在网上也有很多观点,但从各界反应看,指责“泄密者”出卖国家利益与认为“泄密”一说纯属上纲上线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更多地在思考:将变脸提高到“国家机密”的高度是否有利于变脸这门传统艺术在时下的传承与发展?是开门变脸还是秘密传授能让神秘的变脸更有生命力?
结论一:应如何来看待变脸“泄密”问题?

其实我们认为,发展川剧艺术以及中国一切的传统艺术,都不应该固守陈规,不应该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拒绝与外界的先进文化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就这一方面,我们做的工作还不够,还有些保守,甚至还有不少人为的障碍,这些都是有待于改进的。

但这种相互学习与交流绝不是毫无保留的,不加选择的。有些内容和项目就是需要保留,交流不得。中国如此,外国更是如此,他们比我们更会保秘密,比我们更加重视知识产权,更会动不动地就申请专利。只有我们才会那么莫名其妙地慷慨大方,这倒是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的。为了堵塞我们以往在交流文化中的漏洞,还应该将以前某些不成文的行规进行清理,没必要的陋习坚决革除,有必要的规矩应予保留,并上升为法规,使今后有法可依,总之,我们要万变(变脸)不离其宗。

结论二:变脸技术外泄不影响川剧价值

看到媒体对“变脸绝技外传”大加渲染,我们是不以为然的。我们认为,这些年来“变脸”是被人为地刻意神秘化。其实,既然“变脸王”到处都能看到外国人表演变脸,恰恰说明变脸绝技确实被过度神化了,而遍地都是的表演,正意味着变脸迷思的终结。

俗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古代社会的艺人们不肯轻易将技艺传人,自有其自我保护的理由所在。但在今天,保护“变脸绝技”的理由已经很不充分。即使国外的学生们学会了变脸,也不会影响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与价值,川剧不会因此成为外国的艺术,因为没有人能仅仅靠变脸的技巧而成为川剧艺术家。在中国戏曲学院,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学生来学习京剧表演,真正能够学成的却很少,正由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整体,决不是一两招绝技所能代表。而假如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爱好者们因倾慕于“变脸”的奇幻而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岂不是川剧以及变脸绝技的功德一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