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地道河南腔打动观众,临场加戏获满堂彩

12日、13日,由台湾豫剧团表演、“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主演的新编豫剧《刘姥姥》《秦少游与苏小妹》在市工人俱乐部上演。

在演出中,62岁的王海玲不仅以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而且为洛阳临场加戏,让扬州才子秦少游到汴京赶考前,不忘到洛阳赏花……

“台湾豫剧皇后”回“原乡”表演取经

她8岁登台表演豫剧,被称作“八龄神童”;从艺50余年主演过150出剧目,演遍生、旦、净、丑等各个行当;获台湾最高文艺奖章,迄今保持着该奖项最年轻获奖者的纪录……

12日、13日,有“台湾豫剧皇后”之称的王海玲与台湾豫剧团一道来洛演出,在市工人俱乐部上演了《刘姥姥》《秦少游与苏小妹》两出新编豫剧。

新编豫剧《刘姥姥》改编自河北评剧《刘姥姥》,《秦少游与苏小妹》则取材于宋代文豪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与扬州才子秦少游的爱情佳话。精彩的情节,精湛的表演,使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叫好连连。

此次已不是王海玲首次来洛,2001年4月,她就曾在洛阳演出过《中国公主杜兰朵》与《大脚皇后》。她说:“河南是豫剧的‘原乡’,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我们愿意经常回来表演、交流、取经,让豫剧在台湾更好地发展。”

地道河南腔打动观众,临场加戏获满堂彩

在《秦少游与苏小妹》的演出中,饰演秦少游的王海玲与苏东坡作别时,用地道的河南腔来了句:“我已约定几位好友,同赴洛阳赏花。”此语一出,观众十分买账,顿时掌声四起。

演出结束后,我们得知戏文中原本没有这句话,是王海玲临场为洛阳加的戏。这种临场加戏的表演,是台湾豫剧与河南豫剧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王海玲说,台湾豫剧整体上保留了河南豫剧的风格与特点,但受不同市场、文化氛围影响,台湾豫剧“变通”的地方比较多。比如,其唱腔与河南本土豫剧相比更显温婉抒情,个别难理解的河南话词语也不再出现。

虽然“入乡随俗”,但为了保留豫剧的原汁原味,他们常与河南的豫剧艺术家们合作,比如现在的音乐就是邀请河南的豫剧艺术家创作的。

台湾豫剧团的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如何学习河南话?王海玲说,自己自幼入团,师傅们要求严格,连日常说话也不能说普通话,得说河南话,否则便要受罚。也正因此,她才练成了地道的河南腔。现在的年轻演员,除了通过视频、录音学习河南话,每年还要到河南交流演出,借机向河南本土豫剧演员学习。

开拓市场、争取年轻观众,乐与大陆同行分享经验
豫剧在台湾落地生根已有50多年,从昔日慰藉乡愁的小众艺术,变成拥有广泛观众基础的艺术门类。台湾豫剧是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观众的?又是如何靠卖票存活至今的?王海玲很乐于与大陆同行分享经验。

王海玲说,台湾的年轻观众喜欢流行艺术和西方的舞台剧、歌剧等。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台湾豫剧团一方面努力提高技艺,每年要排3个新戏,另一方面发力“笼络”年轻观众。

“我们把豫剧讲座搬进校园,用幻灯向大中小学生们普及豫剧知识、展示唱念做打的真功夫,培养其兴趣;经常排一些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跨不同文化背景的豫剧,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我们就会尝试。”王海玲说,在台湾,连《樱桃小丸子》《威尼斯商人》也被排成了豫剧,通过营销,目前剧场内年轻观众的比例保持在60%到70%。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