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海门的地方剧种,也是吴歌的一种,更是江苏文化的典型代表。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海门山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性质的山歌,属于劳动时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歌曲,歌词为四句、六句或八句体(以七字句为主),内容多反映生产生活和男女爱情,如《打夯山歌》、《种田郎辛苦唱山歌》、《青鱼白鱼请郎中》、《一对粪桶大箍腰》、《小珍抄米下河淘》、《六郎打水望远方》、《心里说话眼睛里讲》、《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十望郎》、《西北天乌云独脚撑》、《隔江看见野花红》等;另一类是叙事性质的山歌,歌词一般长达数十句甚至数百句,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及人物形象,音乐上以 [山歌调]和[对花调]为主(也兼用其他的一些民间小调),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和对唱,如《红娘子》、《贩桃郎》、《摇船郎》、《绣花鞋》、《拔蒜苗》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其他内容的传统山歌,如反映旧时农民遭受剥削的《望望日头望望天》、《长工苦》、《老板吃蜜我呷卤》、《汗水嗒嗒稻田里流》,以及讲述历史人物、典故的《军山剑山对面瞟》、《十字歌》等。海门山歌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羽调式运用较多,旋律多大二、小三度的下行级进,偶有上行小六度或下行小七度的跳进,变节拍、多节奏及装饰性润腔的运用也颇有特点;歌词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情趣,夸张与浪漫手法常让人拍案叫绝,句式也显别致,长短句运用较多,尤其是一些四句头结构,第三句往往能扩展为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长句子,再加上方言音韵增色,听起来极具浓郁的地域特色。

  海门山歌的主要传承

  海门山歌同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一样,与历史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紧密关联,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民俗文化特征。海门山歌不仅清纯甜美、悠扬委婉、乡土气息浓郁,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海门山歌的表现内容、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衍变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新体裁,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其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歌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以及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2007年,海门山歌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19日到21日,中国.海门山歌节举行,标志着海门山歌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08年6月14日,海门山歌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