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文字变为书法的朝代

作者:汤大民

审美觉醒的第一阵春潮——从简帛到隶碑,好一派巨丽壮采、古朴雄茂、阔大敦厚的皇汉气派

“万紫千红安排定,只待春雷第一声”——成熟的历史条件,呼唤书法自觉时代的到来

“意”的觉醒——审美从实用中剥离

从西汉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06年)到东汉灭亡(公元220年),共426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汉字书法艺术跨进了“有意为书”即自觉发展阶段。

书圣王羲之曾提出“意在笔先”的原则,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要求在创作前作好构思和酝酿,亦即做到“胸有成竹”。其实,从宏观上来理解,它是一条审美思维的路线,即要求人们自觉地把文字书写活动作为艺术来对待。“意”,心之音也。王羲之所说的“意”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书法意识、审美意识。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审美的创造,在动笔前才能作好符合艺术法则的构思和酝酿。当一定数量的书写群体具备了“意在笔先”的心态和进行了有关实践,并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欣赏,书法史就进入了“有意为书”的新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文字书写都转向了审美路线。文字毕竟是全社会交际的工具和载体,在任何时候,实用性都是文字书写的主要目的。但在“有意为书”阶段,即使从实用目的出发,人们也不仅要求文字书写得正确,而且要求写得好,写得美。这是个审美从实用基础上产生又从实用中剥离的过程。但这种剥离并未在审美和实用之间划开了—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迄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书法精品,无论是简牍还是碑铭,都还是一种实用性形态,在这点上似乎与先秦甲骨书法、青铜书法等没有什么区别,但汉人审美意识的逐步自觉和外化,却是一种空前的精神现象,并为历史留下了一道十分清晰生动、真实而具体的“地平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