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霞老师专访

张志霞老师专访

黑龙江海伦 陈洪阳

此次专访,由原籍呼兰,现居住于哈尔滨市的北派戏迷游西湖:小胖、和哈尔滨市的戏迷小卡:伊占林完成。在事先电话联系了张老师后,小胖和伊占林带着满腔赤诚,和两颗激动的小心脏来到了位于呼兰区某某街道的亿兴小区。

今年七十五岁高龄的张志霞老师前不久刚刚从海南省的儿子家回来,现居住在大女儿家,此次专访的地点就是张老师的大女儿家。到了小区门口后,张老师早已早早的在门外等候小胖二人的到来,话说张老师为人和善,亲切的接见了小胖两人,并且和小胖两人开始了长达三四个小时的畅谈。

张老师首先谈起的就是当年北派二人转的一大据点。话说当年的张志霞老师出身于呼兰县民间艺术团,可以说没有昔日的张志霞老师,就没有今天的呼兰区人民艺术剧院。张志霞老师还谈起了他的老搭档:朱玉晨,谈到了他们一起录制的盒式带,谈到了他们的成名作《莺莺写书》,谈到兴起,张志霞老师还即兴为戏迷们表演了一段。在谈到这段写书的时候,戏迷小胖问出了埋藏于他内心多年的秘密,原来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版本的写书前边用的曲牌是什么。据张志霞老师讲述,这个曲牌也叫胡胡腔,是当年全国地方戏改革的经典之处,为此,当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王兆一、那炳晨等人还专门率团前来学习。在提到《回杯记》的时候张老师也随兴的唱上了两口。或许很多戏迷都还停留在吉林民艺改编的谱子戏回杯记,在这里笔者想告诉你们,如果真正喜欢二人转这门艺术,就适当听听张老师这个版本的“回杯”,绝对不虚此行,不枉此生。张老师说,当年能够留下这几盘盒式带,现在看来实属不易,为什么黑龙江早期的二人转作品存世寥寥,原因有三点:

第一:黑龙江省对早期的二人转不重视。
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致使大批人才外流。

第二:黑龙江省对早期的二人转不支持。

不支持地方戏曲的发展,致使民间艺术走向低迷。

第三:黑龙江省对早期的二人转不看好。

不看好早期的二人转,产生大量半梁半谱剧目。

由此,黑龙江省今天能够存活的可使用资料非常有限,而相比之下吉林省在这方面做的却非常好。尽管,吉林省的剧目都是经过改革的,但是毕竟吉林是谱子戏改革的先驱。

张老师还说这批音频剧目能够存世还要感谢一个叫白万成的人,话说当年的白万成,就是今天这批盒式带的制片人,但年的呼兰团,张志霞老师是副团,主抓业务,当白万成找到张老师时,把想录制盒式带,并且给每人一批劳务费的想法言讲一遍,张老师与白万成一拍即合。可万万没想到,此事到了正团长宋团那却出现了意外。据小胖回忆,他忘记正团长叫什么名字,只记起他姓宋,我们这里暂且称宋团。宋团当时就拍板,我不同意,还是张志霞老师对其进行了“三点式”说服。据悉,张老师痛陈厉害,第一,此举可以让坐吃黄粱每月四十块钱的演员们曾加个人收入;第二,此举可以曾加剧团的收入,为剧团创收增添效益;第三,此举可以让懒散的演员,找到存在的意义。就这三点,宋团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由此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批呼兰团的作品:《回杯记》《打狗劝夫》《莺莺写书》《包公赔情》《合铂诉功》等作品。

除了呼兰团,张老师还提及了当年的海伦县民间艺术团,主要涉及的就是今天享有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的石桂琴老师,张志霞老师亲切的称呼她为小石子,据张志霞老师说,石桂琴老师当年唱戏,那也是嘎嘎叫的,唱腔、板头,都非常漂亮。

当然在此次谈话中,张老师也谈及了她不看好的剧团,在此笔者不变透漏,也希望这永远是历史的谜团,在尘封的历史中永远沉睡于世。就像张老师说的,他只能演猪八戒,演别的都是笑谈。张老师还提到了一块传统剧目《马寡妇开店》,张老师说,传统的马寡妇是属于一时的糊涂,而现在二人转舞台上的演员,说句不该我这个年纪的人说的话“就好像东北那农村的大老娘们,演的那个骚”。要我说,一个开店,如果只唱好了后屋三更部分,恐怕也是不行的,那是很难吸引观众的。

在专访即将结束时,张老师盛情邀请二位戏迷留下吃饭,随后,三人来到一家火锅店,张老师宴请两位戏迷美餐一顿。张老师亲切的跟两位戏迷说,孩子那蔬菜少要点,多要点肉,要吃饱,要吃好,边说着老人家一遍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说,我张志霞离开黑龙江这么多年了,黑龙江还能够有人记得我,也没枉费我对二人转这一生的痴情。

当年张志霞老师凭借一块《莺莺写书》,红透转坛,今天,岁月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打磨的如此坚强,走在人生的暮年,张老师对戏迷们给予了最诚挚的嘱咐,戏迷们也对此进行了视频留念,据笔者所知,该视频的录制效果不是很好。张老师还说:希望这次因为各种情况最终没能够到此与我邂逅的戏迷们,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再次与我畅谈人生,回忆当年,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最后,大家在依依不舍中作别,时光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永远定格在美丽的呼兰小城。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