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刻石书法艺术的摩崖隶楷

作者:汤大民
北朝石刻书法历史:体兼隶楷,浑成阴阳,庄严静穆,安道壹当为“书佛”

(三)摩崖隶楷系列。这类书作多为摩崖所刻佛经和佛号,字体在隶楷(隶书和楷书)之间,运笔圆拙,结体扁团,转折、竖笔呈弧形内裹,雄浑劲厚,肃穆安详,如怀抱太极之势,而绝无剑拔弩张之迹,与方峻书风主流背景判若两个世界。与郑道昭摩崖书比较,郑书以显示泱泱儒风和入世精神为长,而此类作品则显示了气韵静穆、低眉合掌的佛相庄严。现知摩崖刻经有九大名石,为:山东《泰山经石峪刻经》广邹县四刻”(即《铁山刻石》、《葛山刻石》、《岗山摩崖》、《尖山刻石》),《山东徂莱山摩崖》,《汶上水牛山石经》,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武安县交界处的《鼓山摩崖》,以及磁县《唐邕石经刻石》。这些刻石规模之伟大、气势之雄阔、书法之奇美,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观。从书法角度考察,艺术成就最高的为《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邹县四刻”。《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南麓幽静山谷——经石峪的入口不远处,此处为一大片花岗岩石坪,方圆数亩,依山临涧,微向南倾。上刻《金刚经》30余行,行数十字不等,字径一尺五寸至一尺八寸,今尚存千字左右。书体在隶、楷之间,兼有草、篆笔意,字构结密无间而又宽绰有余,从容纡徐,圆通自在,风格浑穆简静,自然高绝。此书未署年代及书家姓名,故至今聚讼不息。清代学者魏源以为北齐释安道一(壹)所书(见魏诗《岱山经石峪歌》)。

魏源考订的根据是邹县铁山(魏误为“冈山”)《文殊般若经》与泰山刻经如出一手,而铁山经刻署名安道一(壹)书写。邹县《铁山刻石》刻在1037平方米的岩面上,分三个部分:经文,刻佛经1000余字。“石颂”即跋文,记录了刻经年代为“皇周大象元年”即公元579年。资助人为匡(双吉),故清人称此跋文为《匡(双吉)刻经颂》。在《铁山刻石》题名部分最后一行,刻“东岭僧安道壹署经”八字。铁山刻石书体与笔法的确与《泰山金刚经》相近,字体在隶、楷之间,具草、篆笔意,以圆笔形成浑穆端庄气象,雄大飘逸而安详自在。魏源以此推论《泰山金刚经》也为安道壹所书,是有道理的。在“邹县四刻”中,《铁山刻石》、《葛山刻石》、《尖山刻石》笔法、书体相同,风格酷似,《尖山刻石》亦有“大都经佛主大沙门僧安道壹”题名,此三刻均为安道壹所书也当无异议。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