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冀的二三事

在艺术界。冀福记可谓名闻退迩。有的是通过电视台《秦之声》栏目认识的,有的是通过广播中的《老冀说戏》而熟知的,京城的艺术家则是通过歌剧《杨贵妃》而闻其名见其人的。他是集编、导、演、评于一身的艺术家,也是百年易俗社任职时间最长的社长,同时,还兼任《秦之声》的首席评委,陕西省广播电台也专门为他开辟了《老冀说戏》栏目。在《秦之声》,他本着一颗友善之心,从繁荣秦腔事业、促进表演艺术的态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评判每一个参赛选手,措辞严谨、准确、宽厚,既褒扬成绩,亦匡正不足,演员和观众心悦诚服;在《老冀说戏》里,以广博得戏剧知识和对秦腔倾注的满腔热情,评析了数百部传统戏,让广大听众大饱耳福。现代媒体的强大优势,使他家喻户晓,成了红遍大西北的“明星”;多年艺术实践的打造,他的形象魅力和艺德风范赢得了千万热爱秦腔的戏迷观众。

“你就是咱屋里人一样”。

你就是咱屋里人一样”,这是来自乾县的农村夫妇对老冀说的一句肺腑之言。那天,冀社长正在单位办公室开会,有人说有乡党找他,身在省城担任“社长”要职,他非常看重乡音乡情,就连忙迎出门外。这时一对农村夫妇忙上前握住他的手说:“冀社长,我们是乾县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而你却每个星期给我们做伴,就是咱屋里人一样……”

老头的几句话,让老冀一头雾水。自己什么时候去陪伴过他们?便说:“老兄,你是不是认错人了?”老头说:“错不了,就是你每个星期在《秦之声》中给我俩做伴,才使我们老两口感不到老来的寂寞。所以,我俩今天特来看看你!”这时老冀才恍然大悟。

“老冀不来,不能开演,也不给钱!”

2004年。陕西电视台协同西北五省(区)在全国首次推出秦腔四大名旦”的评选活动,开幕式在山城宝鸡拉开帷.老冀随行前去点评。时值易俗社正在蒲城一个镇上演出,当地的戏迷多次要求冀社长“出台”和观众见面,可是“四大名旦”的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电话打到宝鸡,冀社长难以分身,易俗社演出科科长杨伟最多次向戏迷解释,但戏迷就是不答应 。主办方则说:“老冀不来,不能开演,也不给钱(演出费)!”无奈问,杨伟只好再给老冀打电话,老冀听后说:‘‘戏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满足,即使再累,也不能冷落了观众!,”下午五点多,他点评完之后,不顾花甲之年、劳累之身,乘出租车从宝鸡急忙赶往蒲城。出租车司机看到老冀后,惊喜地说:“你就是冀社长?”老冀点点头,司机连忙下车买了几瓶饮料,热情地招呼说:“今天有幸见到你的真人并坐我的车,我感到荣幸极了,我一定要让你喝好休息好,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把你送到蒲城!,当出租车赶到蒲城时,天色已晚,只见公路边一辆警车警灯闪烁,那是已经约好来迎接自己的当地戏迷。当警车呼啸地开道把他护送到演出现场,他满面笑容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台下掌声雷动,翘首欣赏这位戏迷中偶像的风采。听老冀讲完话,台下才鸣炮开演。对这次破规格的接待,事后老冀自谦地说:并非我老冀有什么魅力。能得到戏迷的崇拜,这是戏迷对秦腔的钟爱,正是大秦腔的艺术魔力征服了观众,只不过是从我身上得到了一点体现而已。”

“这就是秦腔在西北人民心中的根基。”

去年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兰州市举办。为了调研了解秦腔在民间发展的状况,在兰州市文化局长的陪同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何孝充、《中国戏剧》主编姜志涛与冀福记等一行到兰州市内的秦腔茶苑、自乐班去考察,当他们来到紧邻黄河边的一个茶社时,热情的戏迷发现了老冀,立刻拥向了他,簇拥着他,呼叫着他,犹如相别多年故友重逢,热情得不得了,而冷落了京城来的贵宾及随行官员。何孝充感慨地说:“这就是秦腔在西北人民心中的根基所在,这就是大秦腔和群众的血肉关系。这才是戏迷心中的明星!”

这几年,老冀在艺术领域发展势头甚好,影视、戏剧、评论中时时闪现:编、导、演累累硕果;银幕、荧屏、广播频频亮相。特别是他创作的大型歌剧《杨贵妃》,由中央歌剧院重磅推出,在日本东京公演。反响强烈,国家外交部、文化部的热情肯定。当笔者谈及这一切时。他咧开大嘴一笑表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与秦腔结缘的结果.是博大的秦腔圆了自己的艺术之梦;他由衷地感谢易俗社、感谢《秦之声》、感谢《老冀说戏》栏目对自己的造就;使自己能够不断积累、不断超越;当然更特别感谢戏迷对自己的厚爱.他将以自己更辛勤的劳动成果来回报他们。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