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敔》

  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用法

  清宫旧藏,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用于宫廷中和韶乐。

  敔,古乐器名。在雅乐结束时击奏。一名“楬”。

  其形为伏虎状,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另置籈,以竹为之,析其半为二十四茎。

  演奏时,持籈于龃龉上横刮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敔出处

  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说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释名》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书 益稷》

  所以鼓敔谓之籈。——《尔雅 释乐》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锄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疏》

中国古代乐器《敔》

  根据文献记载及清代传世实物可知,敔木制,形如伏虎,背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数根细茎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演奏,它表示乐曲的终结,用于宫廷雅乐。

  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

  中和韶乐中设敔一架,如果仅从音响审视,它并不突出,但它却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敔:通高68cm,座长70.5cm,座宽37cm

  制造年代:清

  规格:长68.5cm 高32.5cm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敔(音羽),木制,雕为伏虎状,髹黄漆,上彩绘黑色斑纹,胸腹部斑纹略杂以白色。伏虎双耳竖立,白额吊睛,红口利齿,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刚鬣,间隔染以靛蓝、绿、红、白等色。虎伏于木座之上,木座通体髹金漆,绘海水江崖纹,一侧出二耳状托架,以承击敔之籈(音真)。籈为竹管制,长80.5cm,在长40cm处锯开,所锯深度为管径的二分之一强,然后顺纵向截去,所留另一半纵劈成24根细茎,另用 3根竹丝箍于竹管上以防劈裂。籈髹以朱漆。 清朝时敔为中和韶乐所配置的乐器。在中和韶乐所使用的种材质中,敔属木质。敔的历史久远,文献多有记载,如《诗经·周颂·有瞽》:“鼗磬柷圉”。“圉”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种乐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