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舞蹈中美得养成教育

小学舞蹈中美得养成教育

一、舞蹈与美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情动人,能净化人的情感等特征。舞蹈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是进行美育的直接途径。
(一)舞蹈特征决定其在美育中的作用
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音乐节奏和表情。因此,它的主要特征是:
1、舞蹈具有动作性 动作性是舞蹈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的根本所在。如果说音乐是靠音来传情达意;美术是通过色彩线条来描绘空间美;戏剧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作品内容的话,那么,舞蹈则是通过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来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舞蹈中的表情也是舞蹈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舞蹈中光有形体动作,而没有面部表情就不能充分表达出来,舞蹈就失去生命力。
2、舞蹈具有节奏性任何舞蹈动作都是有节奏的,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生活节奏是产生舞蹈的基础。但生活的节奏是自然的、不规则的,而舞蹈要表达的是更集中、更鲜明、更典型的和更有规律的某种特定情感与意境,因此,构成舞蹈的主要特征必须把动作节奏化,让它能够符合一定的韵律,才能成为动作艺术。舞蹈离不开节奏。
3、舞蹈具有抒情性舞蹈艺术比起语言艺术,如话剧、歌剧等,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舞蹈不能言语,只能靠形体动作、有节奏的律动和脸部的表情来示意。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都得靠动作来抒发。因此,舞蹈具有抒情性。当人们用语言和文字难于传达或不能透彻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时,用人体动作和姿态可以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舞蹈是人情感的产物,是内心激动的“外化”,这就决定了舞蹈艺术内在的本质属性是抒情性的艺术。
  舞蹈的这三个特征在音乐和美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巧妙融会贯通,使得艺术表现形式真正达到丰富具体。从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方面来说,舞蹈在美育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就显而易见了。
(二)舞蹈功能决定其在美育中的地位
1、舞蹈教学的健体功能就小学生来讲,由于被舞蹈自身美感的丰富内涵所吸引,他们非常喜欢、迷恋这一活动形式,这就为小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整个舞蹈活动中,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按照要求老师要对学生全身各部位进行规范化训练,以增强他们身体各部位的软度、力度、关节灵活性,使他们仪表、举止端庄得体。
2、舞蹈教学的审美功能小学舞蹈教学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可以说,舞蹈是小学生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等,小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感染,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感的人。舞蹈还能表达一种美的思想内容,包括心灵美、行为美、人物美、自然美。这种对美的赞颂,必将给学生幼小心灵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3、舞蹈教学的益智功能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再一次有效开发。舞蹈有助于提高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舞蹈本身是由许多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几个八拍等,都要熟记,不得有半点马虎。特别是演出时,面对观众能做到不慌忙、表演自如,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用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舞蹈教学的德育功能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活泼好动又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形象地表达一定的内容,这恰是迎合了儿童的特征。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通过让学生创编<快乐的节日>动作,学生在活泼的乐曲声中,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快乐幸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舞蹈也是一门整体艺术,能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学生经过刻苦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三)舞蹈目的决定其在美育中的意义
舞蹈的目的在于认识美、体验美和表现美。
1、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通过舞蹈去认识生活。因为优美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中“情”就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感受。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不同的生活认识用不同的“情”来表达,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生活。例如,在运用蒙族音乐创编动作组合练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先对挤奶、剪羊毛等动作进行讨论并结合中国民间舞手脚基本姿态找出最适合《草原赞歌》要求的身韵。通过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和简洁的动作,学生体验到草原姑娘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在形象化的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养成勤劳协作的美德和精神这一德育目标就在艺术享受的同时被接受了。
2、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美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舞蹈特征之一,“抒情性”,因此,舞蹈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美的过程。因为人的七情六欲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在肢体舞动中,心灵的感受也寓于言表了。例如,在《吹破天》这个舞蹈中,教师运用了陕北秧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热烈欢庆的舞蹈过程中深深体验到陕北儿童那种豪迈直爽的性格,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舞到欢快时表现出晃头、吹唢呐的动作;在《飞吧,小孔雀》的舞蹈中,运用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雕塑式特点,动作优美而灵活,感情朴实而含蓄,让学生在舞蹈之中领略到傣族妩媚动人的风土人情等。学生在舞蹈时通过具体的动作,真实地体验到了肢体表达的深刻的美。
3、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美认识美是舞蹈的前提,体验美为其过程,表现美为其目的。舞蹈中流畅的线条、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造型无不在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意义;心灵的感受和震颤。例如,在舞蹈《大海的梦》中,学生应用芭蕾和现代舞的技巧表达了波光斑斓平静的海;波涛汹涌澎湃的海;以及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们对海的依恋热爱之情。这样的表现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酣畅的艺术享受。
  
二、在舞蹈课堂实践中实施美育
要实现以艺术育人,教师要以自身的艺术素质潜移默化为导向,不仅在思想意识和言谈举止上,而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要体现美,努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学识去影响、感染、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激励他们去主动求知。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准确、鲜明、优美、动听、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知和领会美。还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体现舞蹈的意境,让学生感知美。
(一)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的构成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知识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欣赏-模仿-学创。三个阶段又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及情感发展的不同的环节:欣赏包含“初步理解”和“情感陶冶”;模仿包含“基本掌握”和“情感激发”;学创包含“巩固运用” 和“情感发展”。
1、通过欣赏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促使学生思维处于认知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是舞蹈教学活动中的第一阶段。首先通过欣赏,其次通过欣赏舞蹈动作,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追求。从而激起创新意识,产生创编欲望。与此同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情感和情绪体验之中,从而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陶冶。
2、通过模仿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模仿阶段是学生具体学习及掌握知识的阶段。通过模仿使学生了解舞蹈的思想性、艺术性,让学生的舞蹈想象力受到充分启发,使其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的感染;通过模仿舞蹈的基本动作;使学生在生理和形体上得到发展;通过音乐的感召力及对舞蹈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及对艺术形象的充分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表现欲望的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各样为小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接触教学内容的方式,利用示范、分解、组合等各种方法,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初步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创启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学创阶段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是针对学生将所理解和掌握的舞蹈知识方面加以巩固、应用并与拓宽延伸相结合。教师通过学创过程中的启发,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作灵活应用的引导,以利于把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衔接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此环节中学生在“学中创”,在“创中学”,乐趣与知识的运用、创造及自我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功感相联系,也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价值丰富性和趣味性相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二)舞蹈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学,还是少儿舞蹈教学,其主导思想应当明确,那就是要尽力去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的始终。
1、运用舞蹈音乐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人们有感于物、有动于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歌舞起来,用叫喊、动作、敲击等种种行为来宣泄情感,寻求刺激,达到身心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自发需要。在舞蹈课堂中,通过让孩子们欣赏优美的舞蹈音乐,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有利途径。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如,让学生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让孩子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象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所以说,我们只要从孩子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种内容告诉孩子们,他们便能够理解;只要要求他们用音乐来表现这些内容,他们就能够自己去进行音乐的创造。
2、在舞蹈教学中充分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一个舞蹈动作,而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的空间。例如,我给学生一首乐曲,让学生自编自演,充分发挥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加强他们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孩子们的自发灵感和创编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能诱发学生想象力的题目。例如:舞蹈排练创编课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创编技能,在课上教师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排练芭蕾舞《天鹅湖》第三幕中群鹅的舞蹈片段,让孩子们感受出一群美丽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尽情舞蹈的场面,并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要求学生的动作到位,有表情的表演。二是结合前几节课的舞蹈创编内容,学生们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继续完善舞蹈作品。
三、舞蹈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爱心
(一)通过舞蹈课,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美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爱美是人的天性,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小学生也不例外,舞蹈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良好的形式,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身体动作,也就是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事物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学生学习舞蹈的同时身体形态也同时得到训练,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诸如手臂波浪、脚尖步等动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使他们对肌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有意识状态,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的训练使学生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体态和较好的外形气质是舞蹈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同时,舞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敢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自信。
(二)结合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爱心
孩子们的心灵纯净如水,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最佳时期,将爱心教育融入舞蹈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让孩子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泥娃娃》,描述了一个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没有家的泥娃娃,谁来关心、谁来爱护它呢?通过这个舞蹈使幼儿体会到自己有爸爸、妈妈,有家,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得多么幸福,而泥娃娃是多么可怜,从而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自发地表现出关心、爱护的情感,在表演中可以看到孩子爱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大家,在得到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回报,献出自己的爱心。
此外,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使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由于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小学生舞蹈的过程也是一个全身运动的过程,跳跃、呼吸的运用对幼儿的心肺功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四肢的协调一致及身体各关节部位的活动是简单的体能训练,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的舞蹈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其心理上完全放松,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舞蹈教学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