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类别特征和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是我们民族生活的缩影,是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民族的聪明才智,藏族舞蹈在中华民族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鲜花。它别具一格,独具风采,是华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舞蹈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只有这样,它才能永恒地屹立于纷繁复杂的舞蹈群中。
 
  一、藏族舞蹈的类别及其各自特点
 
  藏族舞蹈有宗教寺院舞蹈、农区舞蹈、牧区舞蹈、半农区半牧区舞蹈。其中以芜姆、锅庄、弦子、果谐、堆谐、热巴等舞蹈为主。
 
  1.芜姆
 
  芜姆是藏族喇嘛教寺庙中的传统舞蹈,是一种驱疫鬼、谢神灵的面具舞蹈,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程序,表演者多为寺庙中的众僧,表演场地在寺庙内。
 
  芜姆的舞蹈注重腿部动作和腿部的弹跳动作。舞蹈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已失去原来的驱鬼酬神的意义,已成为民间娱乐性的舞蹈。芜姆的伴奏乐器有法螺、唢呐、大鼓、钹、长号、铜号等。
 
  2.锅庄
 
  锅庄是一种自娱性很强的藏族舞蹈。舞者男女不限,人数不限,舞蹈时,人们列队站成半弧形,舞者有时可手牵手,有时可扶肩,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舞蹈开始时,各队先相互致礼,然后唱“见面曲”,再问答唱和,边歌边舞。藏民们通过这一舞蹈活动,来抒发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3.弦子
 
  弦子是高原河谷区具有农耕文化色彩的歌舞形式.其中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是典型的农区歌舞形式。
 
  弦子表演时,有一领舞者,他边演奏藏式二弦琴,边率领人们舞蹈。舞蹈人数不限,男女分别列队,由馒到快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音乐弦律优美,歌词动听,舞蹈动作以“拖步”“点步慢转”为主,再加之甩摆双袖、使舞蹈轻盈秀美,并成为藏区最普遍最盛行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
 
  4.果谐
 
  作为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果谐意为“围成圆圈跳舞”,属于农区舞蹈形式,舞者人数不限,多在田野、广场表演。表演时,男女舞者困成大圆圈,边歌边舞。歌有齐唱、轮唱、领唱、伴唱等形式,舞蹈中还夹杂一些“去去去”等呼喊,更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
 
  5.堆谐
 
  堆谐属于表演性的舞蹈,又称为“踢踏舞”。踢踏舞在长久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舞蹈结构,并具备固定的曲调。舞蹈的每一曲调都有引子、舞蹈表演、结尾3个组成部分。舞蹈表演时,舞者先喊一声“拉索”,然后乐曲奏起,舞者在乐曲声中做比各种各样长短、轻重不同的踢踏声,最后在快速的踢踏高潮中结束。
 
  6.热巴
 
  热巴也是表演性舞蹈、由于表演时,男舞者穿种腰系辫穗样的流苏裙,而被人们称之为热巴。另外,这个舞蹈表演时,舞者常持手铃或手鼓,因此、又称之为“铃鼓舞”。舞蹈表演中,有歌舞、对话、快板、杂技、戴面具的小节目等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表演形式。
 
  二、藏族舞蹈共同的动作特征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