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气到丹田? 这篇文章告诉你!


炼气从呼吸吐纳开始,目的是把空气中的元阳带入丹田,我们开始是用“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的方法建立气的行走路线,用心将气导入丹田。

其实,“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所设的点还是太粗糙,正统的功法有固定的步骤。

一般人炼气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额头和鼻子附近重的、麻麻的、痒痒的。

原因是气被鼻子吸进来之后,会先进入鼻腔,我们鼻腔里面的黏膜及绒毛有聚电作用,当我们用心感觉气由鼻腔进入的时候,就会激发鼻腔吸取空气中的能量。

比方说,我们在林间湖畔空气新鲜之处,用心注意鼻腔进行深呼吸,就会产生提神醒脑的效果。鼻腔的位置就在额头附近,所以呼吸吐纳一段时间之后,额头及鼻子附近先有“气感”

因此,练习呼吸吐纳,要用心去感觉吸进鼻腔的空气,但是,为什么气会停留在额头、鼻子附近,到嘴巴就走不下去了呢?

因为嘴巴是分开的,气走到这里路径就被截断了,这时候气就要“下鹊桥,过重楼”,我们必须“搭鹊桥”好让气通过,方法是要将舌头后缩一点,把舌头放在上颚的天池穴的凹洞里。

刚出生的婴儿头顶的天门(顶上柔软的块)未关,他还是通天的,几个月后天门关闭,他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人了。

舌舐上颚时舌尖就会接到气,之后气传到舌根,通过舌下的玄膺穴下降,顺着气管下十ニ重楼,气降到胸部之后,还要将它集中成为一東,以利于通过心窝处的狭小通道,将气送交肚脐再送往丹田,这个流程才是以心带气行走任脉的正确功法。

此外,在《赤风髓》、《卫生真诀》一类的练功书里面,大部分的导引姿势都要搭配运气若干口,运气的方法是:将气从督脉提上来,绕过头顶之后下行,然后吞一下口水,让气循任脉回归丹田,完成这个过程叫“一口”,而吞口水的动作,也是借着吞咽的感觉协助气下十二重楼。

呼吸吐纳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即“吐故纳新”,亦即吸清气、吐浊气,但吸清气用鼻,吐浊气却必须用口。

南北朝的陶弘景博学多才,晚年隐居茅山,皇帝常派人向他请教,因而其有“山中宰相”之称,并传下了许多养生功法。

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日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长息是指呼吸要缓慢细长,让身体有充分的时间吸氧吸能,“纳气有一”指吸气只有从鼻子吸进一种,“吐气有六”就是指吐气的方法有六种,即吹、呼、晞、呵、嘘、呬“六字诀”。

一般炼气时的吐气方法多用“嘘”字诀,因为用壁字最适合“微而引之”,亦即绵长吐气,其目的在于导出脏腑之逆气及废热外排,并可以强肝、清血

方法是:嘴缓慢细长地气嘘气的声音以自己耳闻为度。

吐气还有一项诀窍:吸气时我们用心将气带入丹田之后,心就留在丹田,不要注意吐气的动作,因为气是跟着心走的,你用心吐气,又把刚刚吸进来的气带出去了,岂不白费工夫?

为什么吐气必须用口?因为鼻之通道有三:一通ロ、一通鼻、一通如果用鼻吐气,浊气、废热会冲到第三脑室,容易造成头脑昏沉的现象,也不能产生泄废热、调五脏的功效。

总之,在此阶段的功法可以统称为“服气”。一般而言,服气大都佐以导引、武术、按摩、叩齿、鸣天鼓、咽津、存想、守窍等方法,其功法在隋唐时代发展成熟,提出各种服内功法的多达五十余家,盛行于各道派。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