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之神韵?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特有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是无可争义的真正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本质是书法艺术中的美,而美的各种因素和美的各种表现,如所显现的动态美、静态美、阳刚美、阴柔美或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章法美,所有这些又都离不开"神韵"二字。为此,本文对书法的神韵做一些探讨,以求方家校正,也有抛砖引玉之意。
一、何为书法这神韵
纵观我国书史和书画理论,关于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深识卓见。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和书法法度一样,可以言传身教;也有的把书法神韵视为神秘莫测,只能由书写者"神明自得",鉴赏者"心领神会",欲学则不能。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神韵呢?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对此议论不少: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认为"空灵"、"清远"方有神韵。宋代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更作了一番探索性解释,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不自矜炫而韵自胜"。有的还把"神韵"与"气韵"视为一,有的视为二。前者如明唐志契,他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绘事微言》)后者如一下代荆浩,曾云:"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笔法记》)其实二者完全是一回事。本来韵指声韵之韵,后被广泛用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中,不止用以表达余意,还可以用来表示"余味"、"意味"、"意趣"、"意境"等等。"神韵"、"气韵"即是指书法的精神内含,"神韵"之"神"指神采,"韵"则指神采所包含的意趣;"气韵"之"气"指生气,"韵"则指生气所含的意味。神必有韵,韵从神来,韵由气发,气满韵足。纵观书画史历来对神韵的解释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气韵即生动说。清方熏云:"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山静居画论》)钱钟书讲的更透彻:"谢赫以'生动'释'气韵'"、"气韵,生动是也"。
二是神韵即格调说。翁方纲云:"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神而神韵无迹也。"(《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这里需指出的是,格调本指诗的格律声调,后被用于艺术创作,泛指气格,情味。如格调仅指格律、声调,格调高的文艺作品未必具有神韵,犹如委法度的书法未必有韵味一样,所以说有神采的书法作品,不见得格调高,而格调高的书法作品必有神采。
三是神韵即情趣说。明屠龙云:"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画笺》)。张旭的"趣长笔短"、司空图的"象外之象"、严羽的"兴趣"等,都可归于情趣说。
四是神韵即意境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和体会,运用熟练的笔墨技巧,从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并贯穿于全幅作品。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说:"......意境的美,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唐张旭是草书能手,用笔如神,他常留心观察事物形态,并从担夫争路、彭吹音节及舞蹈姿态中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同事物形象联系贯通起来,与运笔相理通神会。杜甫赞他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俊拨为之主,暮年思转极。"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笔墨与所写文字内容的统一。观书之神韵,可以不顾文字,而玩味其意境则结合书写的内容。因为意境不仅是神韵所包含的一定形象的精神面貌,还有笔墨所依附的内容给人的启示。此外神韵还有艺中一格说等等。
只要多实践、多体味,神韵自可理解。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