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章草字帖是什么章?

《急就章》
章草起源
章草是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古书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有不少专家、学者,留下了相当多的论述和著作。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原因有二:第一,章草本身,如结构音训,以至译文等,有许多至今还有不同意见。第二,就是章草的书法及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等一般性的问题,不仅各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述,即笔者对章草的某些看法。
关于章草的起源,一般的说法是:一、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二、刘宋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称草,犹古隶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帝(按即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以其施于章奏,故曰章草。
上面几种说法,有的是对的,有的则可以商议。如章草发生在西汉后期,即元帝前后。到东汉早中期,即章帝前后达到高潮。从它的时代来说,问题不大。再如章草的名称,历来有“可以用于章奏”和“得到章帝的承认”两种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在古代,皇帝就是一切。所以因章帝而得名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些。又如“章草是草书中之有波磔的,”不失为重要特征之一。不过从章草的全貌来看,还不够全面。章草既然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种字体,它之不同于隶书或草书,是多方面的。
我一向反对仓颉制定文字的传说,也同样不信史游一个人既创造章草,又编定《急就章》。因此对章草的起源,照我的看法,从篆书转变为隶书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左传隐公五年》:隶,“早隶之事。”注:“早隶,古之贱役。”即胥吏之类。所以隶书是书吏们贪签简捷所写的俗体。汉人取其书写方便,经加工整理,定为全国通用之书体。名之日隶者,因为它原来是早隶之书也。
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永无止境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有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思想。汉代以笔杆子为工具,或与书写有一定关系的劳动人民,他们对转篆为隶欢呼了一阵,声音刚停下来,又在动脑筋,于隶书的基础上,谋更进一步的窍门;终于找出了“草体化”这条新路子。从此以后,埋头苦干了几十年,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不仅在社会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甚至把这只手伸到了官府,以至王宫的大门口。到西汉后期,大有“大水冲垮龙王庙”的势头。对这一点虽然历史古藉没有说过,但从居延遗址等处出土的成千上万的汉代及魏晋木简中,不难找出这样的事实。
文字、书法在古代,毕竟是上层社会所占有的“法宝”之一。在受到这股风潮冲击时,当然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包括帝王在内的上层分子,鉴于周代晚期“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他们以后所做的一切,归纳出来当时决定了三个原则:第一,认识到这个“草体化”的潮流,来势凶猛,已经到了无法抵挡或镇压得下去的地步。所以只能逆来顺受,有条件的接受下来。第二,以隶书作为汉王朝的通用书体,是“刘氏先王”定下来的制度,所以决不能废除。在接纳草体时,必须保留隶书的特点。第三,在改的中间要注意规范化,要整理出一部标准的字书,用以推行新的书体。这就是传世的《急就章》。所以章草的形成,是集中了当时上层分子的智慧结晶。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日臻完善。到汉章帝批准其用于章奏时,则达到了高潮。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